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自我扩展型多校区管理中办学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05-12-23     文章来源:    点击:

摘  要:多校区办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扩大招生规模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办学,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运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和规模经济理论,创新机制,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管理要求,有效解决好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自我扩展型;校区;办学资源;配置

1。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形成及其特点

1.1 多校区大学形成的背景

多校区办学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依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共建、调整、合作、并”的八字方针,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院系调整。“到2000年,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个部委参加,涉及到900所院校,其中387所院校经过合并调整为212所大学,其中绝大多数是校区地理位置分散的多校区大学。”[1]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扩大招生规模,许多高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始新建或扩建校区,又形成了一批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将长期存在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国内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形成的过程来看,有四种形式[2]:一为“自我扩张型”,由于单校区的发展空间受限而增设的多校区;二可称为“冠他校之名型”,声望、财政、生源等方面居弱势的学校为倚靠强势学校而借其名为强势学校之分校的多校区;三为“合并重构型”,由于学科综合、资源配置的需要而合并几所独立学校形成的多校区;四是既因发展空间欠缺而增设,又因学科综合而合并的多校区,可称为“扩展合并混合型”。本文研究的是由于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原有校区规模狭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另征一块地新建起来的校区,由此而形成的多校区的办学格局,称为自我扩展型多校区。

1.2 多校区大学的特点

 多校区办学,使得原有大学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与单校区办学相比较的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散:校区数量增多,且校区地理位置分散;

大:规模扩大,校园面积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学生、教职工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杂:管理空间拓展,因校区间的距离和新校区周边环境等问题致使学生管理、办学资源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增多。

2。办学资源的内涵

高校办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指大学的学术声誉等不以实物存在的资源。有形资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资源,包括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过程中的行政人员数、教学人员数、科研人员数、教学辅助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生产实验场所人员数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物力资源包括学校的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财力资源是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既包括一切物质的货币形态,也包括支付活劳动的报酬,它以教育费用或各种教育基金的形式出现,它有其自身的划拨、分配、支付、流通和结算的运动规律。教育过程中的财力构成包括两大部分:用于个人消耗的部分包括工资、津贴和福利等,公用消耗部分包括公务费用、设备图书购置费用、修缮费用、业务费等其他费用。

3。目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自我扩展型多校区,是由新校区和老校区构成的多校区。新老校区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资源,如何管理并实现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是从事准公共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在资源组织方式上,同样需要投入和消耗经济资源,同样有产出和效益,同样需要考虑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问题。因此加强高校尤其是多校区办学资源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资源管理中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目标,首先要分析高等学校多校区管理中办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自我扩展型多校区管理中办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的规模性浪费,因规模扩大而盲目投资,新增项目过多而造成的浪费。规模小、效益低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顽症,新建校区后所形成的多校区办学在某种程度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遇,但是校区的增多与扩大,仍然存在着规模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现阶段学校规模的扩大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院(系)、学科专业数量扩大的基础上的,而原有院(系)、学科专业的规模没有相应地扩大,这其实是一种“名内涵,实外延”式的增长。有人专门对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的规模效益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相当多的高校中,院(系)规模和专业规模对各类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很大,专业规模和院(系)规模的扩大比学校规模的扩大更能改善学校内部效率”。

另一方面,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办学还存在规模过大而导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问题。据闵维方教授研究,我国高等学校的适度规模平均大约在4000人左右。也有人测定,“我国目前本科院校的经济规模为8000人”,而新建校区后的多校区办学招生规模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经济学上认为,组织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适度规模反而会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规模效益的核心是效益而不是规模,要提高多校区办学的高等学校的效益,必须对多个校区的办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人力资源浪费。从管理方面看,很多大学在新校区管理中,都在原来校、院(系部)两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区管理,使管理机构、层次、人员增加,在管理层次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变革原有的校内管理体制,从而造成实际管理过程中扯皮现象增多,也使校区、院(系部)管理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管理学认为,组织管理中存在管理宽度和管理层次问题,而且两者是相关的。原来管理惯性使得现行管理机制出现了管理信息不畅、多头领导的矛盾,在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也使得管理效率低下。

3)财力资源的浪费。校区之间靠班车通勤,常年累月,从不间断,交通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图书资料、教室、体育场所、实验室、实训基地及教学设施要较在单一校区办学因规模扩大增加的量要大,部分需要重复配置;学生在校区间查阅资料、开展活动、进行交流等需要支付不少的个人费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素质教育活动的成本通常成倍增加,如开展名师讲座、大型文体活动等校区间要兼顾,支出费用加大;校区间的通讯费用加大;为了加强信息沟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数字化校园等等。

4。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4.1关于办学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

    新校区的兴建,增加了整个学校的办学资源,如何优化配置新老校区的办学资源,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对于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当运用经济学中的资源有效配置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对我国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大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资源有效配置是关于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乃至杜绝资源闲置及对资源滥用的理论。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要掌握3种信息:(l)用来引导资源配置决策的偏好函数,即社会需求包括哪些项目,各个项目对社会总效用的意义有多大。(2)生产函数,即在某种生产(教育、科研)技术条件下,生产某一数量的某种物品(毕业生、科研成果)需要消耗哪些资源,各种资源需要消耗多少。(3)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即哪种资源更为贫乏,哪种资源更为充裕。之后,借助于一个计算价格体系予以合理的经济计算,即可得出各种资源配置方案中,哪些社会需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满足,某种资源消耗了多少。资源有效配置的具体方法就是,把用来投资的份额分配给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机会。

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平均生产成本的下降。一个经济组织,当规模小时,生产成本高而利润低,当规模扩大时,单位费用将随之降低,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再扩大,单位费用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因此在资源配置和计划时应该考虑规模经济问题。

4.2 图书资源管理

实现多校区大学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必须合理分配各校区的图书资源及寻找新的图书资源的管理模式。这要求与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一致,同时也要兼顾和考虑各校区图书馆所在的地理位置、读者群体的分布等等。一般来说,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最大特色是规模比老校区更大,图书资源更加丰富。但新建校区的高校图书馆在藏书方面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搞好藏书建设的统一协调和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原有校区即老校区,为了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藏书体系,但新建校区后,新的藏书体系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的布局情况及新老校区的学生分布情况进行调整,注重学科的学术性和适用性。另外合理确定文献数量,实行统一采购,避免重复购置和空白现象,提高文献购置经费的使用效率。光盘、联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文献类型,而且这类文献类型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支持,投资很大,不可能在一个学校重复建设,因此新建校区后的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对这类资源要集中收藏,通过网络为读者服务,使各校区的师生都能在网上共享。为了做好跨校区图书借阅服务,首先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书目查询体系,使读者可以就近检索查询。一是在各分馆设置查询终端,二是通过校园网络查询。读者通过查询确定所需的图书所在校区以及借阅状况,从而采用不同的借阅程序。在为读者服务方面,实行“通借通还”的借阅方式是实现资源共享最有效、最先进的手段。读者可以凭借借阅证在任何一个校区的图书馆借阅图书,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校区的图书馆归还图书,这样可以大大的方便读者。

4.3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大学办学资源管理的重点。人力资源是具有灵魂力、意识力、情感力、推动力、创造力的资源,是支配利用其他资源的资源,是唯一一种可以连续投资反复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多校区大学教师资源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大学学科发展建设的基础。

由于新老校区相隔一定的距离,教师一般是来回往返于两校区,因此加大了教师劳动力的无形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一整套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动力机制,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实行关怀激励,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还有荣誉和物质激励,运用荣誉表彰和物质激励等手段,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等等。

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简和选拔,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由于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必将使臃肿的机构得以精简,要减员增效,对没有创新意识、人浮于事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流。同时要选拔一批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进入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泉,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使高校的管理始终适应时代发展应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管理人员有了创新动机,并不意味有能力去实施管理创新的行为。因此,必须创造一些条件,提出一些要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4.4信息资源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解决多校区大学校区间信息交流和沟通,对实现资源共享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网络的建设使教育的组织结构将更趋扁平化,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的网络型。管理的控制功能将进一步削弱,权力进一步下放,管理的信息沟通、支持与协调作用将增强。

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革命”文化氛围,大力推进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推广与宣传工作,加快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步伐。在加快信息化时代的高校管理创新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装备和利用先进的信息设备,如计算机设备(包括广泛配备笔记本计算机)、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尤其是要改变传统只需具有个人电脑和普通打印机即可的思想,要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装备如高速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数码摄像机等先进设备,为信息的快速采集、深层次处理和加工奠定扎实的基础。

2)信息管理理系统设计思路要进行创新。为更好地将管理思想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融人到支持在线决策的信息系统中,需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依靠各部门的CIO和CKO,确实使信息管理系统在管理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完善信息服务。在信息化时代,学校管理各部门是信息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但也应是主要提供者,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不应只是学校或某一部门所拥有,管理系统应向学校师生员工、社会各界提供完备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信息服务。因此要将学校的各类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规划各类信息,最后将其数字化,以更好地作为共享资源而向外提供。

5。优化配置办学资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校区高等学校的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多校区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办学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的,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5.1 明确校区办学层次和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新建校区的着眼点绝不仅仅是目前的利益问题,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很多大学都把兴建校区当作一次大发展的难得机遇。然而在扩建校区的同时,应明确多校区大学的办学目标及各校区在办学中的定位。而办学资源是实现办学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在各个校区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对于多校区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说,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重点用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办学模式入手来解决。对各个校区进行功能性定位,进行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但各个校区的资源又可进行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整体的办学目标。

5.2 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多校区管理模式

从国内自我扩展型多校区大学的形成和发展看,每个多校区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探索多校区的管理模式,既不能墨守陈规,也不要照搬其他学校的某种模式,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多校区办学,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空间也越来越大,以前单一校区的层级结构管理模式在新校区管理中会带来信息传递缓慢甚至失真,效率极其不高。因此新校区管理模式探讨中,要打破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构建能够适应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还可借鉴美国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管理多校区的经验,在新校区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管理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环境、资源、信息以及管理活动,全部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这既提高了办学资源利用率,又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模式不受校区空间的限制和时间的影响,非常有利于一校多区办学的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