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妈妈的信”感动校园 “您在那个世界过得还好吗?我好想念您啊,您一定也想我了吧?在我没长大之前,我以为人的生命很长,我可以等长大再慢慢孝敬您,可我错了,我犯了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错,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妈妈,我好羡慕那些有母亲的孩子啊!不是因为他们还拥有母亲,而是他们有报答母亲恩情的机会,这让我觉得他们好幸福。您给我的爱已经够多了,是我这辈子都享用不尽的。”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大一女生 孙妍 9月25日,中秋节,记者在南京师范大学阅读着校方征集到的一封封家书,股股暖流淌过心田…… 中秋前夕,南京师范大学在5500名入学新生中开展了“鸿雁传情、中秋感恩”活动,要求新生给父母写一封家信,送上一份特殊的祝福。学校向新生们发放了特地印制的信封、信纸,信可以自寄,也可以交由学校统一代寄,并征集择优结集成书。 感恩父母 “想不到平时手机短信里的三言两语,竟然化作信纸里说不完的话”
“以前你们的叮嘱和不断的唠叨,却成了如今我最惬意的回忆,脑海里常浮现你们劳累的身影,耳边常回响起你们的叮咛,心里常萦绕温馨的三口之家……” “我知道,作为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我身上有太多的毛病,可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想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决不会给你们丢脸……”
“虽然离家时你们除了叮嘱我好好学习外,再没有多余的话语,可我知道你们是一直深深地爱着你们的女儿的,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你们的质朴与诚实,是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的……”
采访中,众多同学主动向记者展示着他们寄给父母的信,少则两三页、多则厚厚一沓。 同学们不仅孝顺,而且颇“调皮”:一位女生向老爸老妈发出“一号命令”:“老爸要少喝酒,要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东西;有病一定要看医生,别拖着;没病时也要像养病那样精心地‘维护’”;“老妈要多睡觉,这样美容;可以上网,但别聊天;别老趴在电视机前,要是哪个电视剧特想看,就破费一下买套DVD慢慢欣赏。”
受大一新生“中秋感恩”感染,有不少“老生”也拿起久违的纸笔,给父母送上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一大二同学说:“上大学以来,这还是第一次给父母写信。新鲜之余,亲情弥笃,想不到平时手机短信里的三言两语,竟然化作信纸里说不完的话……”
真情对白 “家书让我们更懂得父母的爱,让父母更明白子女的心” 在众多的家书中,一封“写给天堂的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写信人是体育科学学院的大一女生孙妍。她的母亲是在她高二时因病辞世的。信中她深情回忆了和已经去世的母亲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心祝福天堂里的母亲中秋节快乐!
很快,老师们以母亲的口吻给她写了封回信:“亲爱的孩子: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也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只要你心存感恩,勤奋学习,朴实为人,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从今天起,老师就是你的父母,同学就是你的兄妹,南师就是你的家!真心祝愿你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得快乐、幸福!” 孙妍又给老师回了信:“我的家书是写给过世的妈妈的。我非常地爱她,也无比地想孝敬她,可我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这给我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我想通过我的这一感受,让大家明白,母爱多么珍贵,拥有母爱是多么幸福!希望同学们都好好去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去珍惜,我好希望他们不要有和我一样的遗憾。” “父母的爱总是深沉而又默默的,也许他们不善于表达,也许我们也已习惯了把这种爱当做理所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家书为你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这种爱的机会;也许你对父母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但面对面的交流又难以表达,那么就在家书上畅言你的感激之情吧;或者也许你与父母之间曾有许多误会或不理解,无论你现在是否理解,都应该表达出来。”面对记者,孙妍认真地说:“同学们的热烈反响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书的理解——家书让我们更懂得父母的爱,让父母更明白子女的心。”
启发意义
搭建更多内容真实可感的平台和载体,激发大学生对父母、对社会更深刻的责任感 作为家长,大多还是更偏爱儿女“见字如面”的书信,一位母亲说:“妈妈最幸福的日子就是收到你来信的日子”;“不求常回家看看,但求常给家写信”。记者注意到,专用信封设计得也很别致,足以成为家长的收藏品。
因时间关系,目前征集到的父母回信仅有家住南京市的一封,但代表了家长共同的心声:“感谢这项活动,让我们这些只会用行动说话的人感受到了语言的价值,也让第一个没有女儿的中秋变得格外有意义。就像女儿说的,现在不能每天相见,反倒拉近了我们内心的距离。女儿,在外面为你的理想拼搏不要放弃,疲倦的时候,爸妈永远是你背后的一盏灯,永远陪着你。” 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南师大学生处副处长李莉说: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表露趋向内敛和务实,现在,学生宿舍都有电话,用电话或手机短信同家长沟通是现代科技的恩惠,但也极易导致亲情“快餐化”。 “我们倡导这项活动,就是力图调动美好的亲情力量,形成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李莉告诉记者,如何让“亲情表达”这一大学生发自内心真诚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只有搭建更多像“中秋感恩信”这样内容真实可感的平台和载体,开通更多像一封家书式的“亲情直通车”,才能激发起大学生们对父母、对社会更深刻的责任感,达到自觉自发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