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追求卓越闪光辉——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

发布日期:2007-10-16     文章来源:    点击:

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满满三书架的书籍,一张书桌,一个装满印有各国大学校徽咖啡杯的橱柜,一张长沙发,一幅由来自各国信件上的邮票拚成的世界地图,随处可见的各国各地的的小玩偶……这就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教授家的客厅,同时也是他的“研究室”和“接待室”。

生活中的朱光磊,一身洁白的白衬衣,厚厚的眼镜,亲切随和,侃侃而谈,言语中渗透着哲学家的谨慎、逻辑和严密。问及获国家名师奖的感触,他不知该如何作答。“我并没做什么大事。获得这个奖项,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实事。其实比起这个奖项,我更看中过程,我一步步走过来的过程。”

一、一心向学,用勤奋努力换得人生收获

现任职南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的朱光磊,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南开人”,南开是他扎根的沃土,见证了他传奇的脚步。

1959年的春天,朱光磊出生在天津市鼓楼旁的一户普通人家。天资聪慧的他,对读书有着超常的喜好,十几岁便受到老师们的额外优待。15岁,任课老师带他去南开文化宫上夜大;16岁,语文老师带他到教师区进修学校听名师讲鲁迅杂文。小小年纪便与老师们同堂听课,加上勤奋好学,使得朱光磊取得了比同龄孩子更出色的成绩。10年“文革”阻碍了他求学的脚步。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天津市物资管理学校工作,做过食堂管理员、后勤干事、校团总支副书记等各种工作。利用业余时问,他悄悄研读了自己所能找到的书,并从1979年开始系统自修现代政治学——这使他成为我国1952年取消政治学后最早系统学习现代政治学的人之一。“我只知道自己喜欢哲学社会科学,喜欢读书和写作,一心想着要自学成才。但后来发现没有系统、正规的大学教育,你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写个文章什么的,但很难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1980年,没有受过一天高中教育的朱光磊在买了5册单价7角6分的复习手册后参加了高考,进入南开大学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平日学哲学,周末和寒暑假学政治学,朱光磊用4年读了 8年的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本科一年级完成的论文《美国实行联邦与州的分权的原因何在》发表在一级学科刊物《政治学研究》上;25岁时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分权论研究》被收入著名的“走向末来”丛书,出版印行10余万册。而这样的成果对于在大学中任教多年的教师也是难得的。

天道酬勤,凭借孜孜不倦的努力,朱光磊迎来了人生收获的季节。1980年至1984年,朱光磊连续4年获南开大学学生“五四论文竞赛”一等奖,并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1987年,他硕十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晋升教授;1997年,任政治学系主任;1999年,出任南开大学法政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校党委常委;2004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成立,他出任首任院长。

在研究领域,他也收获颇丰,获得丁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央统战部成果奖等诸多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并于1999年人选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如今的朱光磊已经是在国际、国内颇有影响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域研究的专家。

以“追求卓越”为信念的朱光磊,在不断自我突破与实现中,书写了一段平凡而又不普通的“过程”……

专心教学,三尺讲台塑造名师风采

2003年冬天下了场冻雨,朱光磊出门时一不小心左腿被摔成膑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后,他进行强制性弯曲锻炼,第47天开始上班,第90天带着折叠拐杖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学。一次课站3个小时,他没有含糊过。

他说:“当老师就像唱戏,上课就像演员上台,精神高度集中,把什么都忘了,说多少话也不觉得累。”

从1987年走上三尺讲台,朱光磊已经在大学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19年,教过近10门课程,从未间断过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大学的基础是本科,不给本科上课就不能全面理解大学,就找不到大学的感觉。”在朱光磊眼中,研究生更多的是伙伴关系,大家一起工作,共同搞研究,而本科生才是真正的学生,“不给他们上课,心里没底”。

在学生的眼中,朱光磊是鲜有的几位授课“精彩”闻名全校的教师之一,常常因为“蹭课”学生过多,教师人满为患。所以,在获国家级教学名师之前,朱光磊已经是一位名师。

“他不用点名,那太浪费时间!”上过朱光磊课的学生,谈到他总是一脸崇拜的神情,“听朱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总能抓住你,思路开阔,深入浅处,特别注意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理论课理所应当。教授上讲台,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以外的东西、知识后面的东西,不同知识门类之间的东西。这对于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引领学子全面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教授也是一种考验。”

任教以来,朱光磊主要在政治学理论和中国政府两个方向上从事教学工作。他为本科生开设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基础课程,“中外地方政府”、“现代政府理论”等选修课。由于课程通常涉及敏感的话题,用怎样的方式授课,才能使课堂充满感染力,成为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的“充电站”,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政治类课程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到‘敢讲而不乱讲…。课堂上,朱光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摒弃枯燥的说教,紧密结合国内外局势,站在历史的高度,讲授着抽象的政治学概念与理论。

“讲政治类课程之难,难在能否使授课内容充满建设性,使授课方式充满艺术性,而解决之道在于‘度’的把握”。他认为,把握好“度”,关键有三:首先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对所讲授知识的了解足够深入;其次,心里要有准星” ——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对中华民族的利益负责;再次,要讲求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无论身体怎样、心情好坏,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学生,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

“听朱老师上课,就像在聆听一场充满激情的演讲,富有煽动性和号召力。”他的学生如是说。从育人角度,他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政治思想教育。

大家可能认为朱光磊是天才的演说家。实际上正好相反,朱光磊从小说话就结巴,小学任班长时连喊“起立”都困难。为了纠正这个毛病,他把南开大学主楼312阶梯教室对面的楼梯转弯处变成了自己的训练场,常常一个人站在那对着墙壁练说话,复述老师白天上课的内容。长期的自我强化训练,加上语言表达技巧和精心备课,朱光磊把桔燥的政治类课程讲得脉络清晰、张弛有度。

由于喜欢和敬佩,很多学生寄信跟他诉说自己的困惑,譬如“我是否该考研、“我们的专业将来可以做什么”等。对此,朱光磊尽量一一答复或请自己的研究生给师弟师妹帮忙,有时一个问题要反复交流多次。

2005年,毕业班学生李佳晨来信,向朱光磊倾诉自己不知该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苦恼。朱光磊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替他从个人发展长远考虑,从政治学学科就业情况分析,并从南开大学就业情况、个人心态问题等多个角度给他做了回复,并建议他组织班级专题讨论,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事后,朱光磊根据给这位学生回信,重新整理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给枝刊《南开大学报》,希望给全校的学生提供参考。

如果说在本科生眼中,朱光磊这位“名师”处在仰望的角度;在研究生中,他则以“亲切”著称。

2005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赵聚军说他接触过很多学校的老师,从没有朱老师这样的。对他而言,朱老师更像是朋友、兄长,他把政治理念中的民主、平等观念渗透到教学、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谨而不失亲切。“朱老师给我们开会或者发邮件的第一句总是:各位朋友…”

“研究生是‘帮’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是朱光磊的口头禅。在研究生期间,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加人朱光磊的课题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学习、增长才能。赵聚军参加丁“新时期中国社会阶级分化研究”课题。“在我们撰写论文过程中,朱老师通常都要费很多心思进行指导。但只要研究思路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无论朱老师提供多少帮助,他都不署名。”涉及学术问题时,朱光磊又是十分严肃的,学生们对他十分敬重,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

在朱光磊的指导和影响下,研究生贾义猛曾获“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共10名)和“天津市十佳大学生’’的荣誉称号,已毕业博士张志红的毕业论文《中国政府纵向间关系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的2005年《中国学术年鉴》列入年度全国十部最突出的政治学著作。

由于专心教学,关爱学生,教学效果突出,1999年,朱光磊获得了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2年又获得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0位“长期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基础课程,为人才培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朱光磊榜上有名,在学生心心目中,朱老师获得这样的奖励当之无愧。

潜心研学,探究文科教学规律

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源于恩师的影响。

在南开大学接受系统哲学教育的朱光磊,幸运地遇到了许多杰出的教师。对于他们的优点和特色,朱光磊如数家珍。封毓昌老师的思辨,陈晏清老师的逻辑性,车铭洲老师的浅人深出,冒从虎老师的火花四溅,杨瑞森老师的热情奔放,方克立老师的扎实稳健,冯贵闲老师的点睛之笔,刘廷亚老师的从容包容,周德丰皇师的平和幽默,张金贤老师的实话实说,等等。“这些老师的东西,我一辈子也学不完。”那时起他就认定,大学教师就应该这样,而自己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星朱光磊常说的一句话。他并不满足于学生喜欢、自己完成任务。“我可以做得更好。”从有意识地观察、学习和吸收各位老师的长处,融人自己的课常教学。朱光磊在本科教学规律的研究上下了很多工夫。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先后总结提炼出了《关于提高文科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六个技术要点》、《本科生理论课教学的八大要点》和《关于对文科理论课教学规律的三个认识问题》心得体会,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总结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路、经验和做法,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

“精心备课、高低起伏、爱性严格、难度超前、辩证否定、双向互动、深挖背景”是本科生理论课教学的总结。

“爱性严格”由朱光磊首创。他解释说,“学生有时会犯一些错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和学生发脾气。底线是按规矩办事,高标准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做适当的批评。也就是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体贴学生。对研究生来说,反复修改他的文章,已经是间接批评了,是一种典型的爱护式的批评和帮助了。”

“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不同,更多的要靠课堂‘讲’解”。朱光磊认为,教师讲课一定要有高低起伏,每堂课至少有一两个小高潮,每个学期都要有三四个大高潮,换句话说,教师要有自己拿手的东西。尤其是政治学,要使课堂不枯燥、吸引学生,就要把课程讲得热闹、讲得耐听,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他们用概念进行思维。

在校级示范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建设过程中,朱光磊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课堂双向交流法”,即每次课用1/4一l/3的时间,组织学生对一两个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持续一个学期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意识等都起到了比较突出的作用。

教学相长,朱光磊也从这一过程中从“聪明的学生”那里吸收到了很多东西。

课程讲述中,朱光磊把理论背景或社会背景当作是学生深刻理解问题和使学生对问题(或课题)产生兴趣的关键。“不把背景研究清楚讲透彻,学生就会感到‘不懂’”。他说,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是“新闻联播”,那么基础理论课的背景就是“东方时空”或“焦点访谈”,但是都不要把课程搞成“电视连续剧”。

由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在圈内颇有名气的朱光磊经常接待一些政府官员。一位长期在天津市政府工作的干部听了朱老师的课后跷起了大拇指:“这么多年,还很少见过能够把这么重大、严肃、枯燥的问题,讲得如此引人入胜,如此清晰,如此让人感到能够接受。”

在朱光磊的带领下,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政治类课程水平有了新的飞跃。1988年,“政治学原理”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1993年,“政治学原理课程建设”项目获“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当代中国政府”等课程数次被学校列为示范课程;2004年,“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在学校召开的谭程建设会上,朱光磊指出,“精品课并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以科研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的一系列教政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长期的建设进程。”

他坚持教学内容常做常新,把最新研究内容渗人教学,编写进教材,将科研成果转换成

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1992年和2001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朱光磊主编的教材《政治学概要》。1993年,他承担了现行全国《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的第七和第九两章撰写工作。他的著作《当代中国过程》,被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知名大学作为教材,被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高等学府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以该书为基础,台湾扬智出版公司为他出版了繁体字版教材。

1996年,由于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朱光磊接到了一项新任务——给新教工上课。截至目前,他已经连续10年作为主讲人应邀参与南开大学新教工培训。

倾心治学,开创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过程流派”

伟人日:“不到长城非好汉。”

当47岁的朱光磊说出“我从来没有登过长城”这句话时,在场的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且不说京津两地距离如何之近、交通如何方便,他每年因学术交流或者申报项目到北京的机会就有几十次。“他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用在科学研究上。即使出去开学术会议,他总是忙到最后一刻出发,会议期间安排的实地考察,除非跟学术研究有关系,否则独自在宾馆里做他的研究。自己的任务一完成马上就回,不管会议是否结束。”一直陪伴在朱光磊身边、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这样告诉记者。

他常说,假期对自己有金子般的价值。这段时间,他可以连续几十天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采访当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朱光磊作为政府学院院长的忙碌和他只有9平米的办公室。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这件小小的院长办公室的门不停地被人推开,采访被迫中断了几次。教学、科研、管理三太事务,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

由于学院条件限制,朱光磊把家中20多平米的客厅改造成了“研究室”和“接待室”,他在这里搞研究,给课题组开会。指着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小玩偶,他说,那是出差时特别为儿子挑选的礼物。

朱光磊的妻子是他大学同班同学,大连人,热情、不会客套,逢年过节,没有成家的研究生常常受到邀请,到他家里享用师母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即使这样,夫妻俩还常常表示歉意,“孩子没有上学的时候,两个星期聚会一次;而现在经济条件虽好了,但却没有时间了。”

生恬虽忙忙碌碌,朱光磊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工作。十几年的矢志治学、苦心钻研,他用别人“登长城”的时间,成就了一份事业,开刨了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巾的“过程流派”、阶级阶层研究中的“身份契约”分析方法和现代政府理论的“四维分析框架”,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

他在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均位于国内领先水平,代表作35万字的《当代中国政府过程》、46万字的《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和51万字的《现代政府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朱光磊第一次将“政治过程”研究方法进行改造引入中国,对中国政府的研究从“体制”的层面较为系统地提高到了“过程”的层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建立了中国政府于政治研究中的“过程流派”。这部著作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政府于政治的基本读本,韩国政治学界的部分人士称他为“朱过程”。

文以治国。《关于中国政府官员规模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协商竞争政治:阶层分化背景下统一战线发展的“生长点”》、《关于研究生学位制度单轨制改革的政策分析报告》……朱光磊带领课题组以提交咨询报告的形式为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咨询服务,均得到了国家爱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被运用到实际当中。其中,关于中国政府公务员规模的研究结果公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转载量超过了3000篇次,科学、理性地反击了“中国政府公务员超标”的言论,分析了中国公务员现状。

1997年,朱光磊的论文《政府过程的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问题》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最高奖);2002年,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论文《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合作)获中央统战部成果二等奖;2006年,与周振超教授共同撰写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以阶层分化为视角》一文获得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朱光磊说,自己现在最发愁的就是时间紧张,不能随心所欲地读书,只能“功利性”地研读当前教学研究中需要的书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精力也不如以前,年轻的时候每天可以工作到凌晨两点,40岁以后都大体工作到晚上12点,“有时候真是很累,腿都像灌了铅一样沉。”

近期,朱光磊的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第三版即将面世。“我做得还不够,等以后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我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开设新课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