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责任高于一切 成就源于耕耘

发布日期:2007-11-01     文章来源:    点击:

在漫长的学海生涯中,你也许曾梦想投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率先垂范的名师门下,去聆听他们那运筹帷幄的侃侃而谈,领略他们的大师风范,感悟他们的博大精深,吸取他们的人生养分。当你走近中国高校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力学系教授范钦珊教授,你会感到这一梦想化为了现实,用范老师教过的学生的话讲:“他对我们的影响,是那很普通的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他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舞台,也扮演了最成功的舞台角色

如果人生是一部剧,范钦珊教授就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舞台,也扮演了最成功的舞台角色。

1956年,当范钦珊教授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在这所行胜于言的学府里刚刚读了3年,就作为100名学生之一抽调到学校基础课教研室,一边学习,一边当老师,1960年又成为这100名学生中十余名正式“转正”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当漫漫的教学生涯一日又一日积累起来之后,他才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教学经验是几代人的实践积淀;教学乐趣蕴含在不断创新和学生的成长之中。

也许,对于为人师者而言,一生立足于教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而终生进取不止。范钦珊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翻越自身惰性屏障的智者。

有人说,教学经历和教学态度,犹如服饰和气质。使服饰款款生动的不在于服饰本身,而在于是否具有高雅的气质。只有全身心投入,才会如鸟在林,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属于你。也许真的是上天惠顾范钦珊先生,给了他一个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在43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乐此不疲地奔跑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一优良传统,在完成或者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坚持从事“非线性屈曲理论与应用”、“反应堆结构力学”、“结构的疲劳与寿命”以及宇航员在失重和超重情形下骨密度分析等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更新了材料力学的相关内容,开出了新的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术敏锐性。对于工程上新近发生的一些重要成果和一些重大的工程事故,都从力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并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教学,使学生所接触到的力学并非是一些枯燥的概念和理论,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用听过他的课学生的话说:听您的课,是欣赏,也是一种享受。同时,他与同仁们也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采取资格考试+水平考试的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认为:“资格考试,它使每一个辛勤劳动的人皆有收获;水平考试,它在一张卷子中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体现了能力的差别。” 而范钦珊教授的人生理念是:投入、敬业、有责任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三点,才可能有所成就。否则,他可以有成绩,但绝不可能有成就。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总在原地踏步,就会形成懒惰的思想,安于现状。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同教学和科研有关的新东西都想摸一摸的年轻心态,永无止境的投入过程,使范钦珊教授准确地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角色,且乐在其中。

“我们现在能做这么好,其实是清华几代人奋斗的结果。” 范钦珊教授谦和地将教学成果归结于自己所在的集体。

有幸亲临范钦珊教授课堂的学生,无不为他那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笑容可掬的长者风范,恰到好处的启发式教学所震撼。在清华这座不尚空谈的殿堂里,范钦珊教授虽然并非艺术出身,平时除了欣赏欣赏音乐外,看上去同艺术粘不上边儿。可当您观赏了他和同仁们一起完成的教学软件,您则不能不同艺术联系起来。

三年以前,当他在上海大学召开的院士报告会上,把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做了介绍后,主持会议的钱伟长院士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看来我们的力学教育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大有希望。”当他到大连理工大学去讲学,钱令希院士也赞赏地说:“你做得对,你抓基础,抓得好。”

基础教学是创新大厦的根基,没有基础的创新实际上就是“空中楼阁”,范钦珊教授在基础教学中获得了快乐。他常常这样讲:“要想把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了解很多的东西。要让学生喝一碗水,教师自己就要喝一桶水,有时候一桶水可能还不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成教学资源,在教学和教学实验中有所体现?上海浦东金贸大厦为什么是空心结构?某座桥梁的倒塌的确有质量上的原因,但科学上的原因是什么?24个人跑步时对桥的作用力是多少?他们跑了多少次?他根据所搜集到的详实的资料,应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一一加以分析,并且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很大的震撼。

    责任感使他不断跨上新台阶

当你上网打开“范钦珊教授教育教学工作室”的页面,进入文本、图形、动画、视频技术都整合在一起的电子图书世界,你难以想象这是一位年逾六旬的长者亲自劳作的成果。对于与同仁们一起最先将计算机分析引入材料力学教学,最先出版国内“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最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堂教学软件,最先出版材料力学分析计算软件,已经出版了20多部教材、专著与译著,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获得了国家以及省部级多项奖励的范钦珊教授来说,最先建立这一立体化、网络化、精品化的工程力学教学资源库,与其说是积累的结果,不如说是责任使然。

“以前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刚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是清华大学,国家和学校给予我们那么多的投入,我们应当在力学教学方面给全国做一个样子,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他有自己的“标杆”。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范钦珊教授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学生做,自己就在旁边看,不耻下问,现在也能有所作为,取得了一些成果。SARS肆虐期间,他和同事一起,用了3个月的时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前几年教学改革成果加以总结、精选和提高,整合成具有12G字节的数字化“新世纪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资源库”。这个教学资源库不仅为在校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平台。 “在现在这个时代,教师不仅要有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他说,没有这一技术,无法减少学时;有了这一技术,以前没法讲的东西,现在可以讲得很好;以前授课只是从课本到课本,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到工程现场,增加了教学透明度,使教学更为直观。

当您了解了范钦珊教授的工作态度,您也许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呕心沥血,什么叫鞠躬尽瘁;什么叫名师,什么叫奉献。

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范钦珊教授在自己的生活中成倍地放大自己的工作,无论是读报纸,还是看电视,凡是在生活中遇到同力学有关系的东西都自己拍下来、记录下来,并运用到教学和电子书籍中。每天从早晨八点工作到晚上九点,午饭就在办公室吃。如此的投入,令外国友人也感慨不已。一位德国朋友曾经这样说道:Professor Fan, no Saturday, no Sunday ,no holiday.有一次为了完成一部书稿,他三天没有上床睡觉,太困了,就在靠背椅上睡一小会儿。就连在美国和加拿大探亲那三个月时间,他也没有休息,录了13盘约几百小时的录像带,回来进行整理后用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到美国MIT和UMASS进行讲学,得到了这两所大学教授的赞赏。一位美国教授问他的一位中国同事:“范的东西为什么能做这么好,咱们就不能做这么好?”麻省大学不仅把范钦珊教授在那讲的东西放到了学校的网上,让师生参考,而且把他列入了本校教师名录。

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全国人民负责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范钦珊教授始终难以放慢不断追求的脚步。责任对范钦珊教授来说,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永无止境的进取动力。责任,渗透在范钦珊教授为人立世的方方面面。它犹如一副精神的骨架,支撑着他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圆着荫及百年的梦。

与范钦珊教授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每次与范钦珊接触都是“掠夺性的”,从早到晚安排活动。同时,他喜欢学生,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学生主动思维,就连学生随地吐痰、衣帽不整都是范钦珊教授所要触及的“管辖”所在。在清华已经学习工作47年,一生的80%的时间都在清华大学度过的他对这座殿堂有着很深的感情,无形当中就形成了这样的责任感:清华人就要有清华人的样子。他可以放弃加拿大的绿卡,但是无法放弃自己的责任。

    他使学生找到了自信

亲历过教学岗位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能力。“老师讲得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知识才是无限的。”范钦珊教授经过多年的投入、摸索和积累,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找回了自信。

“在回答同学的问题时,范老师也不是很直接的把答案轻易的说出来,而是在最重要的部分为我们做指点,往往就是经过他那稍稍的但又是很重要的指点,我们再动动脑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在这过程中,很明显的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又进一步的被拓展了。通过这短短的几天的复习,我突然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搞懂了大部分问题,而且对于材料力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我从内心里喜欢这种不用去死钻研课本的学习方式,我也很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思维空间的拓展。” 清华大学精仪系工9班尹京同学的这段学习总结,道出了范钦珊教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所在。

范钦珊教授认为,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服务对象。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当成灌输的对象。教和学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教,没有学,教师就是讲得再好,学生也不爱听。只有尊重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真正实现了为师的作用。他强调,只有来自学生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自己拍着脑袋设计出来的问题是没有用的,学生不买你的账,包括教学上使用的语言。

一次,他在给学生讲受力分析,在黑板上画受力图。当他画到半截时他不画了,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把这个受力图画完。这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就想坐下。他说,你别坐呀,请你告诉我哪不会?这时正好课间休息的铃声响了,他说,休息5分钟,一会还请你上来画。这5分钟,这个学生就忙开了,一会儿自己在纸上画,一会儿问问旁边的同学。等到再上课时,他主动到黑板上把受力图画出来了。他问全班同学:大家看对不对呀?大家齐声回答:对。于是,他调侃地说:“可见不是不会,是思想懒惰。”这是范钦珊教授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不能支持学生拒绝思维。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要积极思维,不能被动思维,更不能代替学生思维。他说,清华培养的学生要有Leader的素质,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要在将来扮演的角色中体现出清华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这就要有积极思维的素质。他强调,成绩是可以取得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只有自信,是你自己独立的东西,别人既不能给,又不能拿,是完全靠你自己铸造的。它会跟着你一辈子,因此它就会支持你一辈子,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它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他让我们彻底从昏天黑地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他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大师的风范”。一位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引起了诸多学生的共鸣。就在范钦珊教授即将退休之际,他所教过的学生送上了这样一段话:“献身科学,教育英才;功在国家,造福未来;寿齐嵩岱,德被春荄;齐祝欢呼,漪琦盛哉!”

“岁老根弥壮,科兴业更精。”从范钦珊教授的精神世界中走出,使人不能不感叹:大爱无悔,追求永恒,责任至高无上。(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