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完善,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和效益,尤其是通过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工作,学校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愈加科学规范,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实验教学基本情况
1.调整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益
根据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进行学科梳理,学科群的构建与新专业开办,老专业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实验室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了重组和调整。截止2005年9月,我校教学实验室由1998年的75个(其中基础实验室60个,专业实验室15个)调整为19个教学实验室(基础实验室10个,专业实验室9个),另还建立了教学功能室6个。
2.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近七年来教学科研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投入经费逐年增加,1999年~2005年财务预算分别投入539万元、272万元、187万元、218万元、710万元、1400万元和20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截止2004年12月31日学校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原值已达到5164.8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6020.62万元。
我校目前投入使用的实验教学总建筑面积为66406.31㎡,其中教学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9814.31㎡,实验室附属面积合计46592㎡。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具体措施:
(1)加强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实践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提高,以适应学校形势发展要求。学校制订了《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学习管理办法》,每年专门拨出5~10万元用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学习。
(2)将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转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方面的优势。
(3)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充实到我校的实验室人才队伍中,从而全面优化了实验室队伍。通过这些措施,优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结构,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使我校实验队伍建设工作明显加强。
4.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我校结合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围绕提高人才质量这个核心,积极深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2000年4月学校正式下发了《大连大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实验课程体系,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逐年提高。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条件。2004~2005学年实验课程共开出1381项实验,6608学时,合计745906人时数。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同时,实验室还为学生的实习、创新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2)促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完善、规范的实验教学文件是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通过定期的实验教学检查,各学院组织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有关教学文件逐个进行审查、修订或重新编写。同时,学校还按评估指标要求对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汇编成册,并落实执行。这些工作使我校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运行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3)2000年,学校申报并获准承担了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工科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该课题适时而至,对拉动促进我校整体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
二、实验室评估工作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及《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展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原国家教委备[1995]33号)文件的精神,结合辽宁省教育厅对省内普通高校进行基础课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具体要求,我校从1998年4月到2000年6月,先后分三批共10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接受了省专家组评估并获得合格。其中,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在2003年被评为省实验室建设评估先进单位。
自2001年起,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对合格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进行定期复查的通知》(辽教办[2001]30号)要求,我校开始积极组织复评工作。在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校院两级评估机构的基础上,依照《辽宁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复评标准表(征求意见稿)》所列项目认真地进行自查、自评、建设工作。经过自评,规范了实验管理、改善了实验条件、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2005年1月,基础医学形态实验室、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室和土木工程实验室等5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一次性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专家组进行的实验室复评工作。
三、教学实验室建设成效
1.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了体现现代实验教学理念,相对独立于理论课教学,有各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即:
(1)普通物理类实验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预备性实验阶段、基础性实验阶段、选做实验阶段。
(2)化学化工类实验的“三三三”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的“三层次”、实验体系的“三技术”、实验教学的“三结合”和“六个一”实验教学法。
(3)机械类实验的“四模块”教学模式:机械基础实验、测试技术及信息处理实验、现代制造技术实验、机电综合设计实验。
(4)土木建筑类实验的“二三一”教学模式:两门独立实验课、实验内容三层次、“三个一”工程。
(5)信息工程类实验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开放、内容开放、科技活动开放。
(6)生物工程学院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模式等改革探索。
通过我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步实现了以理工科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实施学科交叉渗透,辐射非理工科专业,推动学校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2.形成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的改革成果
(1)开发了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网上选课系统。
(2)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发贴近科研、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42个。
(3)出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工程”,建立了各种旨在检验课堂知识,发展学生个性的学生工作室48个,组织科技活动小组14个,扶持学生创新研究课题八百余项,“创新学分”纳入到《本科培养计划》。
(4)建成了可供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素质教育基地。
3.条件建设成果
在7年间,学校投入实验教学各项费用约6000万元,经费的投入大大地改善了实验室条件,强化了实验室功能。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40个,语音室15个,教学用计算机达到2759台。新建护理实验室、技能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等,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已具雏形。其中生物有机化学和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实验室已获准成为省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成了具有科学实验、教学与科普教育等多项功能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其中很多成套实验装置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完成的。
4.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实验室建设,我校实验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实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累计三十多项,发表论文二百多篇,撰写书籍十多部;自行研制实验仪器设备14种,共计272台(件、套);实验室成为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小学期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工作室及各种大赛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每年还接纳学生完成创新基金课题四十余项。主要成果如下:
(1)2002年,《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入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2)2003年,《大学物理实验》、《液压传动》获辽宁省精品课称号。
(3)2004年,《有机化学》获辽宁省精品课称号。
(4)2004年,由业诚副校长主持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项目(世行贷款项目),工科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283A03023),在通过国家项目验收。
(5)2004年,《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通过本科人才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6)2002~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国际、国家数学建模荣获各级一、二、三等奖项共计20项。
(7)2004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获得全国铜奖1项、辽宁省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2005年,在第七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 获得辽宁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8)2004、2005年,在全国机器人设计大赛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分别获得辽宁省二、三等奖共9项。
5.2004年我校还首次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100万元,这对我学校实验室建设来说,是一个历史上的重要突破。
四、实验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的建设
在建设方面,实验室局部仍存在重复建设、“小而全”的现象,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在管理方面,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长期未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资源没有发挥出最佳效益。
2.实验队伍
我校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需进行有效的调整、充实和提高。目前,具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高级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与学校总体师资结构相比极不合理,且素质能力亟待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激励机制(如课酬分配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
3.实验教学管理
学校现行的实验教学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相对薄弱,一些实验项目未能达到基本要求;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仍存在 “重理论、重知识,轻实践、轻工程” 的现象;教学运行机制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及评估制度没有形成。
五、今后工作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高[2005]1号)精神,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以《大连大学专业建设规划》为指南制定了《大连大学教学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
1.加快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逐步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教学基地。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申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公共实验课班级排课制到学生选课制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研究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今年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对各年级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认真审定实验课程的设置。各教学单位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研究,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充实实验内容。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继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实验教师(含专兼职)要从事实验教学与研究工作,鼓励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要重视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坚持配置合格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形成由认真负责的实验室主任,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精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易操作、更能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大连大学实验教学的校级、院级实验平台和投资效益的管理系统,以规范实验教学,明确投资责任,发挥投资效益管理的约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