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再往前就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对于我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我将从传承与定位、思路与措施、师资与建设,成果与实效、交流与评价五个方面来讲。
一、成立背景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程训练中心的成立背景,我们的工程训练中心成立是在2000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的课程研究,2003年这个课题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的验收,在项目的推动下,同年的5月,在原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我们又组建了工程训练中心,学校投入了建设经费1100万元,2004年学校将相关的教学资源又作了进一步的整合,使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体系也相对完整了,资包括原来我们学校机电学院金工教研室,还有信通学院的电子工艺实验室,整个建制划拨到工程训练中心,目前我们中心是属于一级管理的单位。2005年学校投入970万元,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了教育创新基地。2006年我们工程训练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中心的组织机构设主任1人、组织书记1人,副主任2人,下设两个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和教务办公室,4个教学部,一个教研室,还有2个教辅部门,中心的教室设施,房屋的使用面积共12000平方米,训练师、实验室共24个,拥有教学设备1234台套,总值2134万元,其中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七自由度三坐标测量系统、EMCO高级工业培训系统、精密数控车床等进口先进设备46台,总价值1684万元。师资队伍的概况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管理及教辅人员16人,教师52人,指导人员36人。
工程训练的教学定位,我们认为工程工程训练的教学定位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注重非技术性素质的培养。工程训练的系列课程应该是以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为基本对象,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工程训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思路与措施
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是我们中心从2003年成立以来可以说花了2年半左右的时间一直在研究课程建设的理念,我们坚持三注重,一个是培养目标速度素质,教学内容注重综合,思维迅速、注重创新。工程训练系列课程贯穿于我校本科教育全过程,并分别与大学本科教学各阶段相对应,这样使得实践课程教学可以的深入扩展。
我们建立的课程训练实践课程分三个层次,已经实现了教学多层次的设置,一个是工程认识的课程是大学一年级,训练时间为一周,工程实践课程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训练时间为4周,工程认识的课程针对大学三年级,训练的时间为二周。
下面分别介绍几门课程,三段式的教学之一,工程认识课程,包括四个教学单元:机械结构认识、制造技术认识、控制技术认识、工程管理认识,实行的是分散式教学,教学的模式是观察教学模型及实物,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拆装和实践、开展调查、进行课堂讨论、参观生产现场、体验工程氛围。第二门课就是工程实践课程是针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我们针对机类、电类和文理类的学生,在12个教学单元和32个教学项目中规定必选和任选的单元,学生针对训练的单元可以跨专业的接受一些训练,我们这门课已经实现了预约式的教学,为此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是工程综合课程是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包括四个教学模块一个是自主创新模块,典型的机电产品的反求模块,控制化机电系统创新模块和电子系统创新模块。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内和课外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自主选题,独立完全实验的全过程,达到自主选择的全过程。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育创新基地是以高年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为服务对象建立基础性、通性、工程性为特长的科学实验研究创新体系,主要通过开放式实验室、设立创新基金、创新论坛、专业技术主题讲座、校企联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目前我们的基地已经建立了三个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及制造实验室、自动化综合实验室、DSP实验室。
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启发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工程训练的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实验中金相组织观察与铸热训练相结合、将刀具角度测量实验融入到车削训练单元中、在工程实践课程中增加工艺设计单元、运用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加工实现了数据加工的远程传输、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和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环节。
对学生的考核这方面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突出了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创新思维的原则,并且我们引入了奖励的机制,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理念。
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我们制订了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且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检查,结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教学项目的评价,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之成为闭环监控的系统。
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实践的课程中增加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工程实践课程,我们利用网上选课系统实现了预约式教学,工程综合的课程由学生自主的选择训练模块,自主的训练课程题目。在三门实践课程之外我们又开设了十门工程通识教育选修课。
在工程认识过程中,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自己命题撰写创意工程的报告,这个是在工艺设计训练单元中学生选做创新思维报告或工艺设计,并“答辩+讨论会”的形式。
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我们的工程认识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工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自主命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将书面调查报告制作成PPT形式,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工程综合课程建立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将课内的创意在课外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2004年到2006年我们已经完成了训练项目研究论文集100多册,创新项目1200多项。
工程实践课程我们建立了“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或撰写创新思维报告,来实现“面”上的创新。这几幅图片就是剪接了几个学生单元的训练课程。
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以及各个层次的科技竞赛的局面,为此学校也出台了若干个管理文件和政策,一个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实施办法以及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的管理办法,使得在人、财、物几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证,使工程训练中心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维辐射的作用。
三、师资与建设
大家都知道,国内大多数的工程训练中心都是由实习工厂转型而来的,所以在近几年我们注重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和企业和研究所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2004年到2006年我们引进了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富有工程经验的工程师19人,使得师资结构趋于合理,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体现工程训练中心工程技术特色的“三师”型的师资队伍(既:讲师、工程师、技师)。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建立机制增强学术氛围,自筹资金设立教学研究基金,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展中心级的教学立项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并每项立项的经费支持额度是2000元,每年度召开教学的研讨会,来讨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方法以及改革等方面的情况。2004到2006年共收集论文119篇,全额的资助教工发表学术论文,从2004年到2006年共发表了论文10篇,在支持教工参加研讨会、调研、培训、进修等活动中,2004多2006年我们达到了209人次。
我们实行师资人员“三过关”的制度,来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技能弱来增长教师的能力,针对工程师授课能力弱来提高工程师的授课水平,针对技师的理论基础弱的特点来要求他过理论关,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培训来强化技师的理论水平。
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制订了技能人才的业绩及岗位的管理办法,促进了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一个是组织指导人员参加学校每年的技能人才的技术大比武;另外一个是目前在工程训练中心中我们的技师人数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有32人,其中2人已经入选了国防科工委第三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另外我们针对技师的理论培训,连续举办了6次的培训,我们的培训也是从以往从院系请教授的圈子中跳出来了,直接请哈尔滨的几所比较好的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对技师进行理论方面的针对性培训,经培训的人数目前已经达到了114人次,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好,广大的指导人员反映比以前的教师的培训针对性比较强。
在师资的建设方面我们中心制订了教职工的行为规范及优秀教师的评选等制度,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个是聘请我们学校的名师做师德、师风的标高,组织开展先进人物就在我身边的活动,组织教学观摩,完善教职工的年终考核机制,组织团员青年和党员参观箫红故居、731部队的遗址等活动。
职工的绩效考核是我们中心师资管理的重心,为此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一个是《工程训练中心专业的技术职务直接聘任工作实施办法》等等。
四、成果与实效
理论研究成果,工程训练中心从2003年成立以来,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共206篇,其中在各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8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2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EI收录3篇。
教学立项情况,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立项是67项,其中省、部级重点课题立项10项,校级立项19项,2003年-2006年科研立项8项,科研款300多万元。
工程训练中心在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科技活动,2005年开始指导学学生参加“五四杯”的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2005年我们的科技作品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等。
2006年的“五四杯”我们获获奖作品达27件,获奖论文4篇,2005年我们中心承办的我校首届灭火机器人大赛,参加凌阳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从2003年—2005年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并且连续的获得了亚军,2005年代表中国参加亚泰地区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获得季军,为此学校对工程训练中心授予了特别贡献奖。
在2002年教学计划实施以来,我们每年近万名的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三段式的工程训练,在2005年,我们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12个方面和15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论文的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7个方面全面评价了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中的作用。我们还承担学校的留学生的工程训练课程。
五、交流与评价
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这几年中,我们非常的注重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内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2002年在教务部西安召开了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们的实践与创新报告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重视及同行的好评,也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高教司汇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报告集。2004年在东北地区金工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工程训练中心以“构建面向21世纪实践教学体系”为题于会进行了交流。
2005年在省金工研究交流会第九届理事会“工程训练中心作了工程训练中心加强与实践”主题发言。
2006年8月,在东北华北地区2006年金工年会,工程训练中心有8篇文章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2006年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现代工业培训国际学会会议工程训练中心有2篇论文入选,并参加了交流。
中心的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理论模式引起了国内高校的兴趣,并被借鉴和采用。
清华大学的工业培训中心的傅水根教授先后五次到我们工程训练中心莅临指导,对我们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工作量、学生受益面广,又由于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学,所以课程的质量比较深入。这是几所学校到我们的工程训练中心来参观交流的一些情况。这个是国内的同行对我们工程训练中心给予的评价。
在媒体报道方面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技栏目对我们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报道。
在教育部主办的《理工教改动态》连续报道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情况。
教育部外资贷款办公室项目处编写的《高等教育基础教学的重大变革》一书介绍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
2005年6月,科技日报报道了我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的整体2005年到2006年哈尔滨的《新晚报》和《晨报》也多次报道了工程训练中心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的主题——“实践与创新”是永远的主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要努力的坚持教学理念“三注重”,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培养目标“三优先”。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改革发布,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崔海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本文经规划处相关工作人员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