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复旦新学期七大举措推进通识教育——注重阅读研讨 学生成为主角

发布日期:2008-09-11     文章来源:    点击:

作为复旦大学教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各类校园报纸迎新版面上关于核心课程的介绍和推荐让刚报到的新生们选花了眼。他们发现,自己将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讲台上的教授则更像“导演”,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复旦昨天公布了新学期推进核心课程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阅读、研讨、创作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在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渐渐与明星课程画上了等号,在这里能看到复旦一流学者的身影。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校方积极鼓励教授开设核心课程。目前核心课程近百位主讲教师中,教授占40.3%,副教授占45.6%。目前通识教育课程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分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与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核心课程的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本学期核心课程讨论班在数量进一步增加。以2007年为例,秋季学期开设的73门课程中,有71门课程开设讨论班156次,较之春季学期59门课程中,42门课程开设89次讨论班有了显著增加。为了保证讨论班的教学质量,本学期讨论课在开设流程、讨论的组织与引导等方面更为规范、流畅。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复旦积极调动各院系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推动课程数量持续增长。

在2006年秋季推出50门核心课程,此后四个学期分别增加28门、17门、7门和14门新课,至2008年秋季,课程总数达116门,为学生修读核心课程的学分数从2学分增加至12学分提供了课程保证。为了让新生选准自己想学、爱学的课程,学校还组织编写了《新生选课指导手册》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对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课程特点提供较为完整的介绍。为了确保更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宽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校方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更加重视阅读、研讨、创作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或小班教学研讨,认真撰写读书报告。期末考核中,出卷考试并结合平时表现评定成绩的课程,占总数的60%;采用期末论文、报告考试形式并结合平时表现评定成绩的课程,将占总数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