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南京工业大学: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发布日期:2008-09-08     文章来源:    点击:

南京工业大学一直是江苏省省属高校中的一颗明星:拥有3位本校培养的院士,承担4项国家973项目,产学研成果遍地开花,成为将企业与高校有机结合的典范……一个既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的大学,如何准确定位,创新发展?为探求经验,记者走进了南工大。 文化铸校: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在南工大问行政楼怎么走,学生却指出一栋爬满藤蔓的“行正楼”,原来这是校领导为勉励校工作人员特地改写的名字——在行政工作中理应行得正,坐得端。新建的江浦校区倚地势而造,山坡上散落的欧式房屋与绿荫相印成趣,站在临水的实验室旁,背后是高精仪器,面前却荷香袭人,顿觉南工大校园“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之称实非虚言。 走访中最大的惊讶,就是这所工科院校竟有如此浓厚的人文气氛。在校报、宣传栏、墙头檐下,总能看到南工大学子的诗文笔记。

“今年是‘工大学习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提倡读书学习,以前我以为工科学生不需要读文学,现在有机会去看,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通信系一名学生刚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复活》的读书笔记,满腹感慨。 “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比硬实力更长久。教学、科研、产业是我校的硬实力,校园文化和全校师生综合素质就是我们的软实力。多读书,读好书,是提升软实力的最好途径。”校长欧阳平凯院士说。 南工大学生处刚刚提交的2008年招生方案正是以学习促工作的一个实例,这一年他们除了广查书目,深入调查,还将辅导员“送出去”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编印了各种就业指南。这种立足现实、学习不止的精神,使得南工大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为先:因尊师而有道 走进南工大的“时钧园”,登上“无涯山”,便见一道流水顺着大理石台阶流往山下。石上篆刻着许多怀念先师的感言,水波下的字迹仿佛在诉说为师之道。这座园林是南工大为纪念该校元老、我国化工高教的一代宗师时钧而建,据说是中国高校为科学大师修建的第一座纪念园。“是不是第一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勿忘先辈传统。

现在学校有时钧班,时钧奖学金,‘时钧’已经成了师生们勤勉治学的一个标志。”同行的一位教师说。从解放前回国任教的“娃娃教授”,到新世纪的耄耋学者,时教授一生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全校师生的精神标杆。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与其他学校从外引进院士不同,南工大的院士皆由本校培养,具有良好的以教带研的传统。从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年逾古稀的唐明述院士的现场演讲开始,南工大学子便一直浸润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下。这里有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典型;有科研专家、海归学者,研究型学习、务实型学习成为南工大学子的基色,80%以上的科研课题成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 南工大一直以校企结合闻名,在教学区走过,发现它的学术氛围并未因商业而变得浮躁。“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聚焦教学。”在一扇宣传窗里看到这样的标语,不由感动。 脚踏实地:大学要接地气 采访时,正逢南工大第二次党代会。走廊上记者见到该校刚到任一周的党委书记王德明。为了修改这次党代会的发言报告,他三夜未睡好,显得有些疲惫。报告从起草到定稿十易其稿,起草组反反复复压缩了不少水分,发言从2个半小时变成了80分钟。“听书记的报告,特别实在。具体到了在新一届里发展党员、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各自的标准以及比例,还有下一个五年任期里学校的发展计划,每件大事都有具体规划、目标,并且明确专人负责。这些都是行得通、用得上的东西。”从会场走出来的一名代表告诉记者。

一位在校工作二十几年的部门领导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工科院校的特点就是务实,不事花哨。”这次党代会省略了领导与代表合影的环节,也没有会后聚餐。第一天就完成了四个会议,工作效率确实令人惊叹。 该校宣传部长告诉记者:“刚刚合并建校时,旧教学楼的地板坑坑洼洼,办学资金严重紧缺,为了加大科研投入,老师都自觉调低工资,勒紧腰带过日子。这次学校刚刚更换领导班子,我们都以为新书记要先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开党代会,没想到党委当即决定利用暑期开会,确保各项计划在开学时都能实行,令我们非常感动。”

五年中,南工大的科研经费从0.7亿元发展到2亿元,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是“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这些成绩背后,既有南工大找准定位立足市场的理念支撑,更有全校工作人员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 我国一名教育学者曾这样评价大学:大学要接地气,从自身校情、社会出发。正如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佳句;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南工大的这次走访,以管窥豹,才明白它发展的秘诀不在其他,正在其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