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创新成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无疑成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尤其如此。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却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知识结构活性不够、
思维的开放性不强、发现问题水平不高,以及研究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现行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不够。 从研究的实施过程出发,笔者将研究能力划分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驾驭已有文献的能力、运用科学方法实施研究的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展现能力。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这4个方面构成了研究能力的完整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教学,就是以上述4个方面为基础,在将教学与研究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的前提下,教师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师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 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 兴趣是学生进行研究的最好的老师,高质量的研究背后无不有研究者的兴趣在推动。而且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进入一个学术社区。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通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案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比如,笔者在讲授“组织行为学”时,会推介《哈佛商业评论》封面专题案例给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从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方法有别于案例分析课程,因为从案例中,笔者并非希望学生得到一般性的知识,而是希望他们得到可研究的点,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学生觉得可以研究的问题。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本科阶段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就读,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育水平有所差异,各个学校的培养方向也有区别,课程设置也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前,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研究素养训练。一些学生在撰写本科学位论文时可能接受过零散的关于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这些学习还远不能让他们胜任研究生的研究。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当安排时间专门讲授研究的要素,为学生提供研究技术和标准路径“工具箱”,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查找相关文献、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怎样撰写一篇合格的学年论文,以及如何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实施规范研究的具体步骤,建议他们阅读相应的指导性文章与经典范文。
尽管研究生阶段有专门开设的专业研究方法课,但是笔者认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通用的研究方法课未必能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全部研究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自身的特色,讲授一些研究方法,一方面巩固学生在方法课上的所学,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研究素养。例如,指导学生运用数据库搜索专业文献,强调撰写文章的技术规范与注意事项。又如,为学生提供问卷设计、取样、信度与效度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注重实践,通过调研密切结合实际,验证自己的学术想法,形成自己的学术思路。 提供学术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领域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除了教师教授以外,接触其他学术资源也很重要,诸如浏览相关的学术网站、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聆听相关的学术讲座,等等。由于教师在自身的学术领域时间较长,接触的学术资源较为丰富,因此,有必要为学生介绍与提供有关的网站、期刊及最新的讲座。提供这些学术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进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学术社区,熟悉该社区中的研究活动和游戏规则,进而了解什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哪些问题已经达成共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等。 教师在课上就所讲专题为学生提供重要文献,并在课堂上讲解文章中的重点,令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用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话说,科学是在某一个“范式”下的“科学”,“范式”变了,“科学”也就变了,科学家眼中的重要课题、研究方法、达成的共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把握学术前沿。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学习是向榜样学习。学生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最快的方法,就是研读领域内的优秀论文,通过文献阅读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之所以强调学生通过阅读国际优秀学术论文了解研究领域,是因为这些论文是相关领域的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
这样,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认识研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章,了解研究思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将有利于他们进行有效的后续研究。 开展读书论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初步认识研究活动,了解某些研究思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和知识。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开展读书论坛,选取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优秀著作进行精读,每人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并撰写评论。鼓励学生查找文章、读书,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
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相关学科方面的现实案例,并且进行深入分析。要求学生抓住案例重点,找到理论依据,明确标明案例与论据的出处,同时进行系统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案例细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以3至4人的小组为单位,设定主题,研读组织管理的优秀书籍或文章,并且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演讲。小组讨论后,要求学生整合成演讲文件递交。整合的过程需要体现一个研究主题。为了强调小组合作和每个人的贡献,小组成员各人承担的工作也列入考核范围。 点评优秀论文,培养学生批判性研究能力 要想让学生作好研究,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评价文章的研究质量是必须做的事情。现在国内许多顶级期刊为了提高所刊登文章的质量,都编制了专门的审稿指南,以协助审稿人全面审阅稿件,这些指南系统地列出了优秀稿件应该具备的基本质量。通过讲授论文评审人看中的各种指标,让学生分析历届本专业优秀硕士论文,分析文章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通过批判性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在评价优秀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克服了写硕士论文的畏难情绪,树立了信心,知道了如何撰写优秀论文。 要求学生提出研究构想,鼓励他们投稿 研究的最重要功能是引导研究者学习,如果不进行系统研究,许多知识都是零散的,学习也是片断的。研究就是让研究者通过研究题目把思维整理起来,指导研究者有次序、有系统地念书,帮助研究者累积学习成果。诺贝尔奖得主米勒曾说过:“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一半的时间是在胡思乱想及打瞌睡;比较有效率的学习是讲课,原来一知半解的东西,讲来讲去把自己讲懂了;最有效率的学习是作研究,原来完全不懂的东西,经过无数的研讨会,无数的退稿及修改,到文章登出来的时候,变成世界级专家。”
因此,自己动手作研究对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为此,笔者所教授的每门课都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一个研究构想,提供开题报告。要求在开题报告中阐述假设,并具体描述计划进行的数据分析过程,等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构想,教师和同学提供反馈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论文大赛、向杂志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投稿,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用英文写作论文,推荐优秀学生向其他相关研究方向的教授请教。2007年8月,本文第一作者指导的一位学生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管理学大会,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本文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作者宋继文、章凯、蔚剑枫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讲师、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