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校园里一间两面都是落地窗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年过七旬的梁尤能教授。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屋里,一树金黄的叶子在他身后飞舞,初冬的午后,梁尤能回忆起当年在清华任“211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日子…… 自1987年起,梁尤能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1995年,清华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
“‘211工程’的项目实行法人制管理模式,清华的‘211工程’法人代表就是我。”梁尤能说。 “211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在重点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重点的问题。”梁尤能告诉记者,刚经历了拨乱反正,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高校百废待兴,在清华,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同血盆大口一般,多少钱投入都填不满”。更何况,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紧张,“211工程”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 梁尤能说,“211工程”一期的资金分配突出了学科建设这个重点,大部分资金用在了学科建设上,二期的资金则更为集中地投向学科建设。
“在高校建设中,学科建设是龙头、是核心,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梁尤能总结道。 学科建设是重点建设中的重点,而在学科建设中,是否还要进一步选择重点呢?“不错!学科建设中还要抓重点。”梁尤能说,高校的专业很多,对一个学校来讲,资源总量有限,如果每个专业平均用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少建树而无特色。 清华的做法是选择6个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梁尤能告诉记者,清华过去学苏联,专业划分很细,一个学科可能涉及很多院系,而科学的发展是关联的,专业之间的渗透和跨学科专业的兴起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
“以前清华的教研组就像一个个‘小而全’的铁蛋,具备包括人事、分配在内的诸多功能,在资源和管理上彼此隔离。”梁尤能将建设学科群作为打破教研组、院系界限的契机,力求通过重点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大学科的实力。 最终,清华选择了信息、能源、材料、先进制造、人居环境和生命科学6个学科群作为学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将大多数经费投放在这些重点学科群上,使得一些学科建设成就突出,有的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
清华的材料科学学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梁尤能感慨地说:“过去,材料科学学科涉及的每个系,如土建、机械、材料、物理等,都有各自的实验室,但水平都不高,各系之间、各实验室之间往来与合作都很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材料科学研究院,建立起公共实验楼,引进了一批批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清华的材料科学学科已经拥有一支以11名院士、54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强大学术团队,拥有高水平的材料试验平台,其装备的先进性和完整性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所提供的统计结果,清华的材料科学学科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为3677篇,排在世界大学的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