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发布日期:2009-12-15 文章来源:
点击: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而且,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钱学森 人民网现在大学教师最不愿意承接企业投资的科研项目,10个科研人员难有1个。企业出资的科研项目拿不出成果,就交不了差。可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就不一样,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是多少。有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就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空对空”过关,大家知道项目评审要么是给钱“走过场”,要么是圈内人士“自娱自乐”。今年OK了,明年包装一下项目大家再相聚。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儿完”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洪石 《中国青年报》中国缺少大师,除了“术业有专攻”的个人级大师外,更缺乏有全局战略观念,能够团结很多科研团队,组织完成重大任务的大师,做好首席科学家,不仅智商高,而且要情商高,心胸宽阔,团结合作,一个组长只有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光召 《科技日报》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高校在“大师情节”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新京报》学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三种职责,一般而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共识,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社会稳定的时候,大学只要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和研究的责任,就没有任何人会提出异议;但当社会动荡的时候,就会有人提出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这也是一种历史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我想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使得三者平衡。 ——东京大学前校长 佐佐木毅 《科学时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