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其次,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再其次,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最后,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