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谈“主编心语”主题和科学伦理

发布日期:2013-11-04     文章来源:    点击:

“主编心语”栏目文章2011年写到年底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出来了:2012年“主编心语”怎么写?

说起来这个栏目并不是在人们经常选择的或年初或下半年之初这样的时刻开办的,我记得“主编心语”第一篇文章刊登于2007年《科技导报》第25卷第9期,当时是5月(因为其时《科技导报》已经从月刊改为半月刊了)。当年在与导师合写学术论文时,看到英国皇家学会会志在给作者的指南一类文件中,要求投稿的论文(当年只有皇家学会的会员才可以推荐或向该刊投稿),应该能够让博士生看得懂,图书馆中美国出的《科学》和英国出的《自然》也刊登能够为博士生所用的指导做学问的文章等。这样,我把“主编心语”系列文章的大题目取为“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而第一次刊出的文章题目是“一、开场白”和“二、选择导师”。这个系列一直写到2008年第26卷第19期,写了34篇。第20期开始又写第二个“主编心语”系列文章,这一次是针对着那些刚刚获得博士学位1年到5年(刚刚工作不久)的研究人员的,题目为“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写了52篇。两个系列文章都拿“成功”作为主题。在千万个年轻人在家庭和社会的鞭策下都在拥挤不堪的路上奔向一个又一个“明天”时,“成功”是十分醒目的,也是对于个人来说能够与“明天”联系的最好的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怀着平常心天天坐板凳的研究者,每个人也都会有静静的期盼。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呢?成功是对生命的赞美。

报刊杂志上都在刊登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章,独立而互不联系的多,所以这几年我就坚持连续地写,终于使这个无非是指南性的文字汇成了系统,也受到了科技界的关注和欢迎。我在全国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时,不时会碰到一些人与我讲起这些系列文章。有的博士生导师自己看完后就给学生们去看了。《科技导报》的“读者之声”栏目中也经常刊登人们的阅读体会。作为这个刊物的主编,系列文章带来的另一件事,也是使人高兴的,即《科技导报》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均提高了,而且这样一来,订阅本刊的也多起来了。

在2010年结束的时候,当然也碰到新的一年“主编心语”怎么写的问题。大家知道,全球科技期刊有许许多多,《科学》和《自然》属于那些在学术上影响很大的刊物,研究人员都愿意向它们投稿。中国若在某一天成为科技强国,必然会有中国的学术期刊也具有类似的性质,而《科技导报》要向这个目标发展的话,就得吸引(至少是国内的)研究人员人人愿意投稿。这些作者们有一个新时代的特征,即他们必定具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必须先成为博士生),然后是获得高一些的学术职称。如果《科技导报》能够对这些人帮上忙,那些他们就会与刊物交上朋友。这样一思考,感到系列文章应该针对哪些人讨论哪些事就清楚了,于是决定在计划一年36篇(其时《科技导报》已经从半月刊改为旬刊了)中,一半针对博士生的实践,一半针对博士生导师的实践。单期的文章其实是对第一个系列文章的复述,但把一些关键点总结出来且写得更为醒目了,取题目和副标题为: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双期的文章取题目为: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这两个系列的题目除了突出“成功”这个主题,同时突出了产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事物,即“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这是两类我在上大学时想也不曾想过的新群体。自从有了学位制度,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已经变得与以往很不相同了。有学位制和无学位制时的师生关系也不一样了。这两个不同,其实都是指向了一个事实,即在不少机构,现在搞科学技术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老师(博导)带学生(博士生)的事。你可能在其中扮演着二者之一的角色,然而你极有可能没有把新时代新特性所需要的新步伐跨出去。“主编心语”栏目这些系列文章就是试图与大家(博导、博士生)一道,回答与此相关的或细碎或关键的问题。

2012年“主编心语”栏目的文章题目就这样想出来了。对象就是以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为主,内容将围绕科研而展开,主要是博士生们为获得学位而日常所进行的各种事务。至于说为什么“复述”,甚至之外还“杂谈”?“复述”是针对前四个系列而言,意思是大概跑不出已经写过的那些事,“杂谈”是指在我写四篇系列文章的四年七个月的时间里,《科技导报》其他栏目已经发表了相当多的同类文章,积累不少,其中不乏在四篇系列文章中可以引用的好观点、好事例,可以在往后的栏目文章中谈一谈,表示主编的关注和学习体会,更不用说有些是“主编心语”还没谈到的。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就应该结束了,但又感到意犹未尽。放下笔,又拿起笔,拿起笔,又放下笔,想了很久。又反复阅读已经写的内容,几个关键词,例如“博导”、“博士生”总是在脑子中盘旋,越来越有形象,越来越感到重大。终于,想到了这样一句话:30多年来,我们催生了两类人:博导和博士生,但是我们并没有花大气力来建立符合新时代的博导和博士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更广一些,以此为主流的新科学伦理,正是我们在反复呼唤的那个字里行间的东西。这几年的主编心语,其实就是在寻找这种关系:科学伦理,无论文章所谈多么细碎或多么关键。在今年的栏目文章中,我将继续这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