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过,一个人最好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这样才会有结果。所以我一辈子就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我的半导体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夏建白
《中国科学报》【2013-9-13】
好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家需要自由的环境,思想自由非常重要,即便科学家揭示的真相并不让人舒服,也要接受。科学家的思想如果收到限制,或者刻意想要朝某个方向发展,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就是要敢于挑战常识,挑战权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保罗·纳斯
《科技日报》【2013-9-13】
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就要把科研人员的心留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
《中国科学报》【2013-9-13】
一种科研机制,如果能够从培养科研人员的态度、兴趣、责任感、归属感方面出发,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楚乔
《中国科学报》【2013-9-13】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则过于“密集”,一年一考甚至半年一考,让科研人员疲于应付。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秦刚
《中国科学报》【2013-9-13】
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是两码事。直至现在,我看到有些搞科研的精英分子和领导官员,虽然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却还是很迷信怪力乱神这类东西,这是社会的悲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志珍
《科技日报》【2013-9-14】
没有教学,何谈大学?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教授能做到“给学生上课是天大的事”,那么高等教育就有希望了。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 来茂德
《科技日报》【2013-9-17】
中国污染很严重,污染会带来更多疾病,人们得癌症的几率在增加,所以要注意这些领域的研究。视野也要宽广,不能就污染而治理污染,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能源、交通、人口流动等等都要考虑进来。
——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 Plinio Innocenzi
《科学新闻》【2013-9-17】
核电站的建设,公众参与是“双赢”,其前提是信息公开,确保公众充分知情。核电厂应及时向公众披露核电项目情况,并保证信息及时有效;不回避矛盾和冲突,坦诚交换意见,避免主观和片面等。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 陈晓秋
《科学日报》【2013-9-17】
解决当前大气污染问题,保障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谢克昌
《中国科学报》【2013-9-18】
从事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比科学家更重要。
——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金立
《中国科学报》【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