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张士强: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逻辑起点,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

发布日期:2017-11-23     文章来源:    点击: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造就一个人,不是撰写一本书”。这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地方大学必须肩负起应有的时代使命,理应不忘初心,坚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之要义。

以创新为导向,重塑本科教学体系

以全人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大学要培育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就要确立“全人发展”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地位,确保在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中准确反映这一教学理念,并在教学评价、师生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服务中贯彻这一原则,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作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建设的标准。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摆脱传统的学校本位、教师本位模式,树立学习者中心地位,以实现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在经费投入、资源保障、机制建设等各方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构建现代学生服务体系。

以促进有效学习为导向实施教学空间改造。教学物理环境在教学中发挥基础作用,教学环境优化首先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进行物理空间改造。公共教学场所和图书馆是大学教学或学习的主要区域,这两者的改造是环境优化的重点工程。公共教学场所的改造应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小班教学、研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方式提供组织基础;图书馆改造则要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在线学习等新学习方式提供组织基础,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区。此外,如何使学生公寓成为学习型社区,将校园打造成移动学习社区,也是教学空间改造的重要方向。

以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为导向,不断更新课程与专业内容。逐步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和院系壁垒,跨学科开发课程模块,多学科、多院系协同育人;强化科研与教学一体化,促使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鼓励最新科研成果以课程形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发挥科研育人价值;加强社会调研,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开发新课程资源,鼓励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联动等方式实施教育与行业共建课程;充分发掘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强化教师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深化教学治理现代化改革。主要包括:扩大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自主权,调动师生主导或参与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的主动权;以学分制为契机,加大课程选修比重,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征,提高评价专业化水平,以教学评价为手段,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重构教学组织,建立本科教学创新实验平台,探索多学科、多院系协同育人及相应的服务制度建设。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学科建设

明晰大学学科及学科建设的内涵,确立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学科建设区别于独立的科研机构的科学发展战略,它必须反映大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的组织逻辑,尊重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践行科研育人、学科育人的使命。背离这一逻辑,大学的学科建设或科学研究就失去了充分的合法性基础。

学科建设战略应置于大学人才培养战略框架之下。学科建设必须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依据,以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为导向,科研立项、科研实施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都应反映学校育人思维,满足教学创新的需要,确保整个科研过程都反映和服务于教学或育人的逻辑,科研服务于教学落到了实处。

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大学科研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的科研专家应走进本科教学的课堂,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带给学生;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应向本科教学开放,通过观摩、参观等多种方式扩大本科教学课堂的外延;此外,重点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间应建立起多元充分的交流学习渠道,相互启发和促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起教育职责,把育人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全过程。

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应摆脱片面的科研评价导向,尤其是在人才引进环节。必须避免以单纯的科研成就作为评价标准,而必须以大学教师的综合标准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既要看研究能力还要看教学素养;在人才考评中,明确规定新进高端人才的教学任务和评价标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

强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彰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明晰“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先行作为“产教融合”的目标,融入到各项相关政策之中,同步规划“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措施、融合的方式方法以及实现路径等,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制造强国建设等重大举措提供人才支撑。

将“产教融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地方大学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程度,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把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质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最为根本的是要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体系,适应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科群和跨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工科发展。

建立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和引企入教制度。吸引优势企业与地方大学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保障学生享有合理报酬等合法权益。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地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师资培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地方大学设立研究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是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文化育人这一根本,以文化治校理念为统领,打造智慧校园,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场建设。

积极推进文化治校。大学文化是一种信仰。大学与大学之间本质的不同是文化特色的差异。文化治校强调以文化理念、价值引领为治校先导,从“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教师的合理诉求,满足师生的正当发展需要,优化新型大学文化生态。

努力打造智慧校园。基于全球化、网络化给大学文化带来的新挑战,实施好智慧校园建设计划,搭建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多媒体传播平台,提升文化传播力、信息服务能力和舆论引导力。充分依靠学校信息化技术,培育高质量的宣传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体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构建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打造智慧校园。

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场”建设。“学校文化场”既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大学文化以“场”的形态对人们产生价值的辐射、传递文化的温度、施加精神的影响。大学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为此,学校推进学生社区书院化,为学生创设适宜研讨、便于学习的条件,改造公共教育空间,建构新型社区文化。建立校内制度建设咨询平台,针对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畅通交流渠道,加强沟通、理解与信任,以凝聚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明确服务导向理念,创新管理育人机制

尊重学生合法权利,赋予学生应有权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院校两级管理的实施等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权力在权责重构中应有的中心地位,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包括:明确学生在院系治理、大学治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及吸纳学生代表出席相关会议等形式,赋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话语权,在涉及课程与教学、学生管理与服务等直接利益相关领域,更要保障学生的问责权和决策参与权,并要通过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学生权力的规范化与常规化。权力的保障、权利的彰显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强化学生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发展取向,凸显学生服务的教育价值。打破学生管理与服务系统同教学系统的壁垒,强化两者在育人之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两者间多元、有机的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学生工作系统逐渐淡化管理乃至管制的传统模式,加快服务型学生工作系统的建构,强化学生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从学生生活服务,到学生学习服务、文化服务等,切实践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学团与学工部门应重新设计学生服务内容与服务评价制度,以全人发展教育为导向,在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能与主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实现思想、道德、价值观、心理及个性的完善。

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强调生本化教学管理改革,促进管理育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应确立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导向,制度建设始终贯彻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终极价值;制度的实施应重视引导和激励,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赋予学生参与民主监督和管理的权力,让学生在参与监督和管理中培育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民主意识和科学意识,并在体验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相处;尤其是赋予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表达自身利益和观点的权力,促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同学生发展实现有机统一;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打破学科、专业和院系壁垒,建立跨学科、多学科育人机制,使课程模块化、学习选择自主化、教学内容前沿化成为新的教学生态。(作者系济南大学校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本文节选自《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