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在乎的不是学生通过学校的课程或实习学过什么,他们只关心学生是不是具备相应技能,以及能否在工作中应用。
雇主认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技能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始终是高等教育培养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高校受够了来自雇主的指责,希望帮助学生弥合技能缺口,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勤工俭学如何提升附加值?
去问全世界在校园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校园兼职是怎样一种体验?”得到的答案恐怕是相似的:在图书馆借还书,在教学楼维护设备,在信息台回答问题,在打印室影印文件……类似的工作要求很低但时间灵活,是学生在学校赚钱补贴生活的好渠道,也是高校控制成本的方式之一。
在美国,约2/3的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兼职,一所综合性大学中的学生员工的数量可能达到2000名之多。是不是校园勤工俭学就意味着重复性的基础劳动?如何让校园兼职的意义超越赚生活费,让这样庞大的群体能够从校园兼职中收获必要的工作技能?这是威拉姆特大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威拉姆特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文理学院,该校为学生雇员打造了一系列在线职业发展模块,用以培养就业技能。这个项目被命名为“直通专业化”(以下简称“直通项目”),课程分为10个模块,模块以不同的工作软技能为主题,比如面对面沟通、书面沟通、电话沟通、团队合作、职业道德行为等,学生兼职岗位的主管会帮助学生雇员选择适合岗位的模块,并与他们定期开会,一同探讨通过这个项目学到的内容。
威拉姆特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开设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主管认为学生雇员即使只是做简单的工作,也有必要学习基本的工作技能,他们希望学生雇员能够将校园兼职当作跳板,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但大多数主管没有时间给学生雇员提供基本培训。有了直通项目,上级就可以安排学生雇员完成指定模块,就像上课完成作业一样完成基础培训。
但后来职业发展中心发现,不仅是校园里的主管有此需求,学生雇员也对职业培训有期待。他们希望了解组织文化,希望自己在岗位上或实习中卓尔不群。直通项目可谓抓住了双方的痛点,让学生雇员有机会真正学习职场软技能和文化。模块化的设置则提供了极大灵活性,也允许学生雇主在“上班”时间带薪完成模块。
看不见的软技能
2018年4月,著名社交求职网站LinkedIn通过对其5亿用户的数十亿数据进行分析和对2000名雇主的调查,发布了2018年就业最需要的四大软技能,按重要性排列分别为:领导力、沟通、合作和时间管理。软技能也被称作“看不见的技能”。就业市场风云变幻,在技术影响下,岗位对于硬技能的要求在不断“迭代”,但软技能则可以灵活适应各行各业。这也是以威拉姆特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重视学生雇员软技能培训的原因之一。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小型文理学院莱因哈特大学也在试行一项名为战略职业优势平台的学生软技能培养项目。该项目于2016年秋季学期首次试水,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活动,以不同的软技能作为活动主题,比如一月会选择一个星期六进行情商主题活动,其他主题还包括解决冲突、印象管理、倾听、冥想等。项目并不以考试作结,而是让学生写下通过参加活动学到了哪些,他们如何根据所学在现实中与雇主交流。
莱因哈特大学校长基娜·马拉德表示,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类似场景能够熟练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软技能解决问题,每当学生参与五次活动,就会获得一枚徽章,可以在毕业典礼上将徽章别在毕业礼服外,作为一项成就在毕业典礼上展示。
莱因哈特大学通过软技能培训发给学生的实体奖章,其实与目前颇为火热的数字奖章有一定相似之处。二者同样是给学生以展示技能和成就的机会,但马拉德校长认为,数字奖章的弱点是要依赖于雇主做一部分工作——雇主需要搞懂数字奖章认证系统到底是什么,搞懂认证平台要如何使用,如果雇主不使用,那数字奖章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但莱因哈特大学的战略职业优势平台培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用实体的奖章将学生能力直接展示在雇主面前。战略职业优势平台是莱因哈特大学“从入口到出口”项目的一部分。作为一所仅有1400多名学生的院校,莱因哈特大学认为,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不是一次就业讲座或是帮助修改简历,而是综合的职业发展项目,就业服务应该从大一开始一直进行下去。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认为,雇主在乎的不是学生有没有修过学校的软技能课程,他们只关心学生是不是具备软技能,以及能否在工作中应用。从这一角度看,莱因哈特大学的战略职业优势平台项目在未来仍有改进空间。
技能“翻译机”
高校培养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能力差距”由来已久,但美国得克萨斯州立技术学院认为,这个锅不能全让高校来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不少州将高等教育拨款与学生就业状况直接挂钩,得克萨斯州立技术学院用于管理和教学的州拨款额占拨款总量的1/3,这部分经费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起薪。这也成了该校迫切希望帮毕业生找一份好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校就业力成果中心与一位在劳动力市场趋势领域深耕30年的咨询专家瑞奇·弗洛彻尔合作,开发了名为“技能引擎”的网站与App。开发者认为,产生培养与就业间的能力差距的部分原因是高校、雇主和学生用不同的语言阐述同样的技能,这导致求职者和招聘人员产生了误解。而“技能引擎”起到了技能翻译机的作用,让三方用同一语言交流。
开发人员收集了无数职位的技能需求,建设好技能数据库后,学院就能够根据雇主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并使该校的能力教育项目进一步贴合职位需求。目前得克萨斯州立技术学院可以将课程上传到“技能引擎”的网站或者App上,用于分析教师教授的内容与不同职业的匹配程度。让技能引擎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让技能数据库随着职位的变化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课程跟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节奏。
对于雇主来说,技能引擎不仅是一个招聘渠道。在一些新兴职位难以匹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技能引擎将职位所需技能进行拆解,进而进行推荐和匹配。
弗洛彻尔举例说明了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匹配误会,以及技能引擎的价值。一家位于美国的丰田汽车工厂一直在寻找普通维修技术团队工人,时薪为15美元。但投简历的大多是杂务工或修理工。技能引擎分析该岗位要求发现,丰田需要的是有遥控学和气动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员来让组装流水线顺利运转。在技术学院内,这个岗位对应的专业术语叫“机械力学”。在当地,这一岗位对应的平均时薪为22美元。由于丰田给出的时薪低于平均水平,才吸引了大量条件不足的工作申请。
“技能引擎”当然也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可以在网站上传个人简历或者LinkedIn档案,随后系统会筛选出一系列职位,并针对不同职位,列出所需的硬技能与软技能、预期薪资、目前岗位需求状况等信息,还有一些能够吸引雇主注意的词汇供学生选择,补充到简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