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洪成文:“以本为本”贵在精细化

发布日期:2018-09-17     文章来源:    点击:

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最核心目标,反映了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明确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这是对本科教育相关责任主体发出的最明确的信号。理解、落实和实践“以本为本”将成为将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精细化管理是工商界长期探索的一种高进阶管理模式,其本质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全员参与、流程再造、风险控制等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管理精细化的精神也可应用到高校管理中,特别是“以本为本”的落实过程中,因为“以本为本”也需要全员参与、流程再造和风险控制。

“以本为本”需要高校全员参与

教授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主体,但是仅仅让教授行动起来是不够的,学校的干部、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都要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高校工作分工很细,但都与教书育人有关。只有增强对职业的神圣感的认识,才能做到本科教育工作的精细化。耶鲁大学的斯文森先生在华尔街和耶鲁基金会工作中选择了耶鲁,原因很简单:服务耶鲁这样一所知名大学,机会之难得,意义之非凡,非金钱所能衡量,这就是他最经典的回答。

“以本为本”需要流程再造

何谓流程,就是让一项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操作性步骤。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件巨大工程,仅仅靠领导强调一下校长喊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流程涉及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招生到入学之前、培养过程、毕业之后发展跟踪。与国际高等教育相比,我们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上所下的功夫不算很小,但是毕业之后有没有为毕业生提供发展支持、以什么方式支持、支持的效果怎么样,就需要高等学校认真反思了。正如有教授所言:不能因为学生一毕业就以为万事大吉了,还得有一个后续质量保证系统。从人才成长要素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高校学生在知识素养和道德情操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独立性却相对欠缺,我们有没有为学生思维的改善提供条件和自我熏陶的环境呢?流程再造还涉及资源的投入,有了资源,任务容易实现。资源缺乏,任务将难以实现。就本科教育的核心资源来看,生师比是一个关键指标。好的本科教育,生师比是比较低的。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我们的生师比往往高出一倍多。与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生师比,问题更为严重。只有大力增加教师职数,降低我们的生师比,“以本为本”的精神方能落到实处。

“以本为本”也需要风险控制

本科教育阶段既是出成绩的阶段,也很容易出问题。针对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识别意识、提高风险规避能力、培育风险发生后的善后处理能力。本科阶段是学生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尽早识别问题的存在及性质,也是抓好本科工作的一部分;不让问题发生少让问题发生,也是高校重视本科教育的体现;处理好本科教育所存在的风险问题,也反映出抓好本科教育的能力。本科教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或多或少都与社会有关系。处理得不好,不仅对高校影响不好,而且还会发酵变异,酿成社会危机。高校与社会是联动的,稍有不慎,小问题就有可能失控,进而酿成社会问题。以就业为例,美国在北非和西亚所发动的颜色革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学生失业这个导火线而“导演”成功的。

总之,“以本为本”只有通过精细化,方才能够提高实现度。因为精细化的目的是要形成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是其根本;因为精细化的目的是强调流程及流程再造;还因为精细化的目的是防微杜渐,严防小问题酿成大祸。

当然,在落实“以本为本”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也要做好思想上的进一步澄清。第一,“以本为本”与研究生教育并不是对立的;第二,“以本为本”与科学研究并不是对立的;第三,“以本为本”与研究型大学的理想追求也并不是对立的。深入推进“以本为本”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大礼不辞小让,河海不拒细沙。这不仅是精细化之精髓,也是老子的信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始于易。“以本为本”,贵在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