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美国高校创新现状调查,你发现了什么?

发布日期:2018-10-11     文章来源:    点击:

2017年,美国在线学习协会和学习之家公司为了研究高教领域的创新情况,调查了一百多所美国高校的学术领导,包括副校长、教务长和学院院长等,并于2018年4月发布了《高等教育的创新情况:针对学术领导的调查》(以下简称“报告”)。

这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项:理解学校创新的表现形式、明确高校创新的阻碍所在以及提出开启创新并解决相关挑战的策略。本文从美国高校创新的途径、动力、阻碍等方面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梳理。

创新没有边界

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学校管理层对学校的创新并没有既定的定义,学校采取的众多措施或是取得的成果都透露出创新的概念,无论是改进教学法在校内推广,还是优化学生注册流程,都可以作为校园的创新措施。简而言之,创新的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是非常宽泛的,凡是能促进学生成长、增加利润、减少支出、优化学生体验甚至是调整校园文化风气的新举措,都属于高校创新的范畴。

根据受访对象的表述,学校开展创新的原因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二是出于学校发展的考虑。从学校的具体创新举措来看,在很多情况下,出于这两种原由的创新行为常常殊途而同归,区别仅仅在于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最终都是以某些方面得到改善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校把失败当作创新措施的成效之一。尽管最初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但学校管理者仍然能从中汲取经验。对失败的宽容反而会孕育更为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来自教务长办公室的鼓励总能激发创新的动力。他们从来不会打击我的创新热情,也不会对我的失败嗤之以鼻。在我看来,学校的这种态度是我们教师尝试创新的良好保障。”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教授维多利亚·布朗这样说道。

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创新行为主要着眼于提升学习体验,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有教养、有作为的学生。从具体研究情况来看,学校的创新行为有如下几种:研究探索更新更好的教育,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生源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课堂上融入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尝试新理念提升教学成果等。

谁在引领创新?

50%的受访高校管理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的创新积极性处于中等水平之上(2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在高教领域是创新的引领者,28%则表示学校能紧跟高教界的创新风潮);接近2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对创新反应迟缓。

有趣的是,一些学校特意采取“先看后做”的策略,不争做高校创新的领航人,而是观察某些创新行为在其他院校的实施情况,以确定其是行之有效还是昙花一现。“学校采取行动的时机总是至关重要,也许看起来我们只是跟风行动,其实我们在不断观察以确保准备充分。”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务长玛利亚·西丽这样说。

针对学校内部的创新驱动力量,大多数受访管理者(68%)表示创新是由学校各部门共同引领,而并非由学校管理层发起号召后通过从上至下的模式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学校采用哪种模式引领创新,5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内部驱动创新的力量不止一处,这也体现了创新在很多情况下是跨部门、跨院系合作的特点,很难归结为某个单一力量的结果。

不过,这一特性却产生了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上至下创新模式的学校,有52%的受访者表示会有专门资金支持创新,而在共同引领创新的学校,只有40%的受访者表示会有专门的创新资金。

不少学校把创新视作学校工作的优先选项,64%的受访者表示创新进入了学校的战略规划或学术计划之中,27%的受访者则表示学校把创新同时列入了战略规划和学术计划。

此外,绝大多数受访者(87%)表示学生也为学校创新助一臂之力,而五分之一的受访院校则表示学生群体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调查和加入焦点小组等提供反馈信息。陶森大学副教务长简·尼坡里坦发现学生在学校开放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包括种族等校园尖锐问题的处理上能起到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新科技设备和校园创新常常相伴而行。32%的受访者表示学校的创新行为几乎都和科技设备的使用紧密相关,56%的受访者表示为了实现创新,学校有时会采用师生不熟悉的新兴科技设备并提供培训,只有2%的受访者透露自己所在的院校几乎没有在创新行为中利用科技设备。

调查过程中,许多受访者会列举学校在新技术方面的应用情况,甚至一些管理者会把科技设备的使用直接等同于创新。不过这一观点或许会限制高校对创新的看法,毕竟许多措施,例如课程教学的重新设计、课程的增加减少等许多改进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创新行为而并不涉及科技设备的投入,同时也不会过多耗费学校有限的资源。

创新的动机是什么?

研究发现,高校创新的最大动机是提升学生的学业完成率,68%的受访者把这一目标列在了创新动机的前三位,而将其作为首要目标的比例占到了47%。这一结果和美国高校学生毕业率的现状息息相关。目前,美国本科学生六年内顺利完成学业的比例为60.8%。提升学业完成率也是美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另外,建设新的专业项目、降低成本、开发新的教学法等是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不过都远低于提升学业完成率的比例。

非传统教学项目,例如网上课程等,是高校优先考虑创新的领域。有21%的受访者将其列为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教学与教学法,比例为19%,第三位是学术事务,比例为17%。

什么在阻碍创新?

学校的氛围(教学和管理方面等)、资源(资金、人力和技术等)和组织结构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超过半数受访管理者把这三项因素列在了创新障碍的前三名。报告同时指出,这一结果表明有效、透明的支持型领导力能够有效培养校园创新精神。恰当的领导方式能改善校园风气以鼓励创新,同时确保合理规划资源并改进组织结构,从而长期支持校园创新。例如,瑞吉斯大学就开展了“微基金项目”,支持教师的课堂创新行为,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资源,一方面营造了鼓励创新的氛围。

此外,受访者提到创新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为涉及创业的各方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正如前文所说,创新项目的实施通常涉及学校的不同部门、不同院系,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得到所有相关方的支持,则很可能效果不佳或是彻底失败。

因此,在沟通协调时,相关院系和管理部门都要有代表参与讨论,同时,由于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很多情况下,学校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收集高校创新相关数据和对学校管理者采访调研后,报告作者总结了学校创新的做法。

值得关注的建议

首先,校长和教务长等管理层可以将创新行动的具体目标置于学校战略规划的范畴之中,并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创新项目,强调其在众多校园事务中的重要性。随之,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创新概念,并通过年度奖励等形式宣传创新行为。

之后,学校应当提供创新行为所需的沟通与反馈渠道,例如开展调查活动、组建焦点小组、建立跨部门或跨学科的工作组等。同时,学校需要确保所有基层教师都有发表个人看法和提出创新见解的权利和途径,一来可以化解部分教师对创新的抵触情绪,二来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学校还应该选出学生代表,让他们从学生的角度表达观点,提出建议。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学校应当允许合理的失败,创新之路常常崎岖坎坷、迂回曲折,伴随失败而来的经验可能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