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央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大学作为依托和支撑,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报今天推介的中南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一读。
创新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必然延伸和发展。所谓“创新型大学”,是一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新的大学组织形式。“创新型大学”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创新型大学把“创新”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加强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学研究上,更加强调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强调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社会服务上,要更多参与国家、区域、企业三级创新体系建设;在学校管理上,更加强调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校园文化上,更加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因此,建设创新型大学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基础在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一种科学探索与人性诉求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氛围;一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氛围;一种倡导学术民主、推崇学术自由的氛围;一种鼓励敢为人先、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一种依存社会、服务社会并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实现双赢的氛围。
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动力靠改革。创新就意味着我们要走一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要思考一些我们过去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需要部分地、有时甚至是完全地摒弃我们曾经习以为常,但却与建设创新型大学格格不入的教学科研理念、高校管理模式、人才评价标准和选人用人机制。
建设创新型大学的依托在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特别是没有一流的学科群,建设创新型大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建设要把依赖于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目标、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目标和切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学校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加强基础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提高学科的原创能力和在关键领域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构建一批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群。 希望全国有更多的高校高举起创新型大学的旗帜,在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结出硕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