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形势政策 - 正文

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低调启动"珠峰计划"

发布日期:2009-12-11     文章来源:    点击:

直面“钱学森之问” 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公开致信教育部长 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回应“钱学森之问” 教育部低调启动“珠峰计划” 大科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最近,来自多所名牌大学的消息证实,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这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浮出水面。记者从北大以及北京市部分中学获悉,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北大清华等国内11所名校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

“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据了解,入选高校包括国内11所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该项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开始试验。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一位大学校长告诉记者,“珠峰计划”的名字比较高调,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 11所高校招生力荐“珠峰计划” 11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传时,向中学生大力介绍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以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保送生方案称,被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项计划也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注意。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认为,这项计划具有前瞻性,对于将来可能是具有导向性的,中学也应积极呼应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将有冒尖潜质的学生输送进去。已锁定500名重点人才 总规模2000名左右记者发现,在网上流传的一则“西安交大校长在2009年暑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帖子,比较详细地披露了这项计划的基本内容。

帖子称,要从世界各地通过中央专项资金高薪聘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来实施教学。据透露,今年入围高校共招收500名,这项计划的总规模是2000名左右。北大有关人士证实,帖子所披露的内容“大致差不多”,北大预计不会单独招生,而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这类人才并重点培养。据了解,北大在自主招生环节上也有意识地挑选适合“珠峰计划”培养的人才。一位来自北京市某著名高校的教育专家坦言,从入学的学生选取好苗子重点培养,将来去当大师、拿诺奖,这种思路不符合教育规律。

因为一个人的发展从本科阶段不太容易判断出来,可能这些重点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搞研究而是做买卖,有些大学阶段不太起眼的学生,今后做科研成绩突出。(据中国青年报和北京晨报)教育部:需要一步一步来 11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就“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作出回应。续梅告诉记者,对这封引起全国反响的公开信,教育部“一直关注”。

有关部门认真收集整理了媒体和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已上报包括袁贵仁部长在内的各位教育部领导。 就记者提出的“袁部长对公开信有何具体回应”的问题,续梅透露,11月15日,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袁贵仁部长作了一个书面讲话,题目就是《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特意”谈到创新人才问题,谈到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以及钱学森对创新人才的忧虑。续梅说,袁部长还谈到,“下一步我们会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 关于“钱学森之问”,续梅称,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

“这么多年都没有破解,你想它的难度有多大?”但她表示,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办法来解决。 续梅说,11位教授直接给袁部长写信,还有从其它渠道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教育部都很注意、很重视。教育部会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认真研究,合理吸收。同时,她也坦承:“教育的问题是多少年来形成的,马上要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求解“钱学森之问” 教育不能“批量生产”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