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形势政策 - 正文

信用报告:诚信教育的“杠杆”?

发布日期:2013-07-01     文章来源:    点击:

“日前,由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出具的大学生信用报告正式启用,这是全国首个正式启用的大学生信用报告。

大学生信用报告包含哪些内容?能否在招聘时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使用是否免费?如何差别化对待守信和不守信学生?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采访。”

大学生信用报告出炉遇尴尬

这份报告是谁出具的,有权威性吗?这份报告对学生就业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这个机构是什么性质?他们会不会利用学生的信息谋私利?

“我们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使用信用报告的初衷,就是鞭策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同时,为企业招聘提供参考依据,比如防止履历造假、提供个人信用状况、通过行为轨迹的记录为个人品行鉴定提供依据等。”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张文清介绍说。

“为企业招聘提供参考依据、鼓励学生讲诚信”,按照大学生信用报告建立初衷,这份由专门机构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是服务于企业,推动学校诚信教育的,对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有利。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这份初步启用的信用报告,作为使用这份报告的企业和学生,其实对此都很陌生,并且似乎并不热衷。

“发现大学毕业生履历造假,就我们现在的招聘工作而言,还不算难题。”生命人寿内蒙古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白莹告诉记者。她解释说:“现在确实有些学生为迎合企业,在个人履历中,会在社会实践或者在校任职方面有造假,但在面试中,我们会通过让他对某项实践活动或者任职期间组织的活动描述来辨别。企业招聘,会根据岗位需求设计一系列初试、面试、笔试等程序来考核应聘者的实际能力。”

内蒙古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刘雪峰老师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公务员考试或大学生入伍等录取中有政审环节,来学校调查学生在校情况外,其他招聘、招考单位很少有专门向学校核实学生简历信息或个人品行情况等。

“就这份报告目前所呈现的内容来看,似乎和学生个人简历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仅‘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情况’这两项内容不足以体现一个学生的信用情况。”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王玉玲在查看了大学生信用报告模板后说。她解释:“目前学校对学生失信行为的记录仅仅是一些严重的违纪行为,而就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而言,学生在校期间还没到还款期,学生毕业时你看不到这方面的信用情况。”

“这份报告是谁出具的,有权威性吗?”“这份报告对我们学生就业会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信用报告就是针对我们助学贷款还款情况的吗?”在对学生的采访中,大多数人对这份报告首先都是质疑和不理解。

“这个机构是什么性质?他们会不会利用我们学生的信息谋私利?”“会不会泄露学生个人隐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提供学生基本信息的校方,同样有很多顾虑。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信用报告启用之初,所遭遇的各方都不买账,首先是源于大家对这份报告的不熟悉,而对于出具该报告的内蒙古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这个机构,大家同样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