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江教育研究院每年推出“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分析与概括当年度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根据形势研判与分析,长江教育研究院近日提出2017年度的十大教育关键词,并视其为本年度中国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十三五”规划
教育“十三五”规划是指国家制定的“十三五”期间指导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2017年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将在2017年召开。对于教育“十三五”规划的解读以及落实,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热点。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必须注意公平、优质,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和法治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
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实现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并建立完整的教育治理结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十三五”规划》强调,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推进“教育治理”,关键是依法治教,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把办学的权力还给学校,让学校依法承担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是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教育“放管服”改革
教育“放管服”改革是指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放管服”改革这一说法较早出现于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提出,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为了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措施。2014年6月,教育部针对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以下称“三评”)和检查出台相关意见,制定了“三评”目录清单。2015年5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不在‘三评’清单的不能开展检查”。
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让学校静心办学,让老师潜心育人。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是指明确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划分标准,明晰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以及国家对两类学校的扶持措施,并对现有民办学校作出更加合理的过渡安排。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确立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种类型。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出台,重点解决两类学校“到哪里登记”“如何登记”,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等问题。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从法律层面破解了多年来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扶持政策等瓶颈问题,完善了民办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要进一步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全面清理针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另一方面要监督和规范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指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年5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的现实需要。
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指因社会安全和自然灾害类事故,如非法入侵校园、洪水、溺水、交通安全、校园欺凌和暴力等偶然突发的因素,导致的对师生的伤害。
近年来,多起校车安全事故引发社会普遍关注。2016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民众热切关注。2月17日,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召开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从溺水、交通、欺凌等三个重点领域加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