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先生围绕这一主题回答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首先有请陈部长。
陈宝生:
各位记者早上好。首先,感谢大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摆在我和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有两个考题:一个考题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万众一心的目标。第二个考题是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而又公平的教育,这是一个众口一词的需求,刚性的需求。所以,新时代我们教育人新的长征、新的赶考要答的卷集中起来就是这两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也就此接受各位“老师”的“考试”。下面请大家提问。谢谢。
主持人:
谢谢陈部长,请记者提问。
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
陈部长您好,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有101所大学上榜,请问教育部对此怎么看?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方面有哪些关键举措?此外,请您介绍一下教育部对于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学生提供了哪些便利措施和优惠政策?谢谢。
陈宝生:
谢谢您,您这是一提三问。关于大学排名问题,可以跟你讲三句话:第一句话,经过这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中国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体前移,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已经开始冲刺世界水平,我们办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已经开始形成。第二句话,有101所学校在2017年上榜,这表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随着我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向同步同质量提高的。我们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句话,对这些排名、这些评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参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评它的,我干我的。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我可以去寻找差距,但是在整体发展上我们要增强自信。这就是我对这些排名的看法。
尊敬排名,不唯排名,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学校。你刚才讲的关于我们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我们是办四件事:一是提升培养能力。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这是我们要办好的第一件事情。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有很多说法,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这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这样的历史任务。三是要优化结构。要调整优化我们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让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你要为未来提供人才,就要紧盯未来,你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就要紧跟市场需求。所以就叫作跟着市场调,盯着未来走,把我们结构搞优化。四是要改革体制机制,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总之,改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向改革要动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谢谢!
中国网记者:
去年以来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有了很大的变化,吸引力也明显增强,请问陈部长您是怎么看待这些变化的?除了思政课以外,我们还将在哪些方面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谢谢。
陈宝生:
谢谢。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是一篇纲领性的文件。我们这一年按照总书记的讲话、按照会议的安排部署,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了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主要从五个方面攻坚,即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
一年下来,思政课的面貌大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去听课,所有的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这是建国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这次调研我们对3万多名学生发了问卷,就收回的问卷来看,91%多的学生认为从思政课得到了启迪,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思政课老师。这3000多堂课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高铁期间那样一票难求。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的喜爱,发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一年努力,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我们清楚的认识,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正如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下一步怎么加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政观,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也不能让思政课脱离广大老师,特别是同思政课老师的育人过程、育人实践孤立起来,要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对待。2018年办几件事,概括起来是“几个一”。第一个“一”是要出台一项计划,一项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工作思政课要不断有优秀的老师充实到这支队伍里来。第二个“一”是要办一个会。全国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检阅一下一年多来具体成果。第三个“一”进行一次专题轮训,对所有的思政课老师轮训一遍。第四个“一”要啃下像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这样一批“硬骨头”,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第五个“一”要建设一批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还有培训研修中心。另外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试点,搞一批这样的试点。最后一个是要总结经验,树立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课程。我们2018年就抓这几件事,这些事仍然是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内容,攻坚战不可能是一年,我们要多打几年,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谢谢。
南方+、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请问,是否会把资源过多地向“双一流”高校倾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安排?谢谢。
陈宝生:
谢谢。“双一流”建设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大工程,新世纪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去年,我们发布了首批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总的看起到了预期作用,现在进展情况是好的。发布之后,也有一些疑问,比如您刚才讲到的资源集中倾斜到“双一流”建设中,中西部高校会不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其他的疑虑。
第一,“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工程,就是发挥我们这个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冲刺世界水平的“国家队”第一方阵,增强中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计划,像英国、日本、法国、韩国、俄罗斯,都有类似的计划,所以它是一个非均衡发展。
第二,我们实行这个计划是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激励的计划。就是说打破身份固化。以前一些类似计划,有身份固化这样一个弊端。这本身就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因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你没进去,你可以积极发展培育,以后批次你达到条件了就可以进来,有了上升的通道。
第三,在资源配置方面,我们是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辩证处理的。我们现在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家投入是1万亿人民币多一点,在用于高等教育的总投入里,用于“双一流”建设的占2%多一点,它影响不了中西部的发展。
第四,对中西部我们相应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动,还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这些都是有利于中西部高校发展的。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部省合建这个事。我们有13个省、自治区没有部属高校,再加上生产建设兵团,这14家是“13+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和这些地方一块儿商量,在过去省部共建的基础上搞了一个升级版,建立了一个部省合建这样一个机制,一省一校、部省合建。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我们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使它能够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这就叫做部省合建。这种学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所以,“双一流”建设只能带动中西部高校的发展,不会削弱;只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削弱;只能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续健康发展,不会削弱。所以这个担心是可以放下来了。谢谢。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去年底,国办也出台相关文件,提出了30条具体政策。我想问一下,目前这些政策的推进情况如何?下一步,还会在哪些地方重点发力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陈宝生: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其实是起步最早的,福建的马尾船政学堂就是我们最早的职业教育,洋务派办的学校就是职业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你关心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我可以告诉你,贯彻这个文件、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做了三件事:
陈宝生:
第一,落实规划。我们出台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并且对这个《指南》设计的任务按部门进行了分解。落实这个规划,面上抓项目,这是全覆盖的,各省各行业都有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点上抓标杆,我们以制造业为主,辐射若干行业、产业,选择了344个点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标杆来培育,从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整体抓指导,我们已经发布了20个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一样的,要把“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搭建平台。我们已经搭建了三个平台:一是职业教育活动周,这是一个论坛型的平台,大家研讨交流。二是产教融合对话,我们举行了20多场。这是对话类的平台,产和教相互之间进行对话,衔接需求。三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是一个竞赛类的平台,每年一期,进行检阅、进行竞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第三,狠抓质量。职业教育它的重心核心在质量,我们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重点是要解决产教融合中的示范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协同创新问题、产教融合中的实训基地问题。我们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产业集团,联系3万多家企业,形成一种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我们还选择360多个学校,建设了一批产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和企业合作建成了1440多个实训基地。因为职业教育实训环节很重要,得有动手能力,这是它的质量基础。我们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一批遴选了163个单位,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一年后进行了年审年检,证明这个试点是成功的。然后,我们又遴选了第二批203个单位开展试点,现在是366个试点单位,叫做现代学徒制试点。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要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在学校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产和教之间、校和企之间建立一个“旋转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来落实好这个规划,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我觉得需要明确,那就是产教协同,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龙头,企是基础。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的进展。谢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从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上海、浙江去年率先实行了新高考。请问陈部长,试点成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推进高考改革还有什么新动作?谢谢。
陈宝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它居于龙头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取得了成功,为其他省的改革提供了经验。要说取得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动了高中教学改革。这个很重要。因为高考改革,招生改革,它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必须相应改革。所以,从上海、浙江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采用了“走班选课”等模式。过去那种固定班次教学的模式已经得到改变,学生的自主权大了。
第二,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这次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这样一些措施。建立了18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措施。
第三,在学业水平的考评方面促进改革。过去考试的门类是固定搭配的,现在不是了,是动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
第四,带来了新的挑战。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自主选课这个空间究竟多大才是合适的,因为这可以做定量分析,选择的课太多,学生选择的压力就会增大。就像我们有些同志开车,到停车场去,一个车位就抢着去停,众多的车位就不知道停在哪个车位了,要费一番思量,选择的成本就会上升。还有选修的难度系数怎么设计,这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简单的课程选课的人多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选择的数量,而难度较大的一些课程往往都是基础性课程,是需要加强的。另外,走班上课怎么组织,对老师的工作量怎么样设定,还有学校管理怎么办,怎么样改革,都是新问题。
目前,上海、浙江已经在试点基础上完善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他们有效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到了他们试点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导这四个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研究,破解面临的这些问题。此外,从今年起还有17个省份要开启改革进程。对这些省份,我们正在进行评估,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条件达到了就批准启动,条件达不到就创造条件,达到了再上。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从试点情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是成功的,进展是健康的。谢谢!
俄罗斯金砖电视台、阿尔法电视台记者:
去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习近平总书记还发了贺信,我们注意到包括北理莫斯科大学已经成立了多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陈部长能否请您介绍下一步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考虑?谢谢。
陈宝生: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两国元首确立批准的一个教育合作项目。去年举行了开学典礼、建成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了贺信,普京总统发了贺信,这是中俄两国教育合作的一个新尝试、新成果。目前进展情况是好的,建设过程当中的合作是愉快的。中国政府对中外教育合作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和一些国家合作已经在中国办了一批教育机构,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我们已经办了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让中国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外一些学校的优质教育,让国外的合作者在与中国合办的机构里和中国合作者取长补短,领略中华文化,培养双方需要的各类人才、双方合作的友好使者。这就是我们的方针,要“请进来”。“走出去”,我们这些年也加大了步伐,现在我们在国外合办了一批教育机构,发展情况也是好的,下一步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