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教改纵横 - 正文

“当官”不是优秀教师的唯一出路

发布日期:2007-11-19     文章来源:    点击:

笔者发现:很多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的教师在有了突出的业绩与声望后,往往会被上级“慧眼识英才”,安排到领导岗位上,以便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这似乎印证了“学而优则仕”那句古话。

的确,人才应该被关心、被尊重,但冷静思考,对优秀教师进行培养,决不是仅仅依靠“提拔”所能解决的。 众所周知,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立足于教书的本行,在与学生的相处之中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在钻研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中展现了才华。但是,当他们站在领导岗位上时,却并不一定能够像站在讲台上一样“生辉”。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教学与管理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范畴的工作领域,如果某位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在管理上确实有可取之处,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那么,安排其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对学校和教师个人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倘若某位教师仅仅长于教学研究而短于管理工作,那么因为教学成绩优秀被放到管理岗位上,则是用非所长,贻误人才了。 笔者听说过一些大学校长、主任坚决辞去众人仰慕的“高位”而专心于教授一职,相信他们也是持着对个人和学校负责任的态度作出的选择。

国外一些学校往往给名师、专家以不菲的科研经费,甚至给予他们不亚于校长的待遇,以此来激励他们多出成果,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相应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虽然我国不一定要完全模仿国外的做法,但是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认真对待优秀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探索多种对优秀教师的鼓励方式,实实在在地为教师的成长做一些实事,为他们铺就一条更为平坦通畅的职业道路。

尽管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在现代社会,已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只有“仕途”一条道路。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怎样真正地关心名师、培育名师,让他们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更重要的是,给予优秀教师多种方式的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一些教师头脑中的“官本位” 思想。

从而引导更多的年轻教师钻研业务,在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找准自己的定位,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不戴“乌纱帽”而做个“平民专家”同样有价值、有滋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言以蔽之,鼓励优秀教师更好地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提拔了事,而应根据本人的意愿与专长来具体对待,宜管则管,宜专则专,真正为教师提供一个更适合其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