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教改纵横 - 正文

大学中层管理者要善谋事能成事

发布日期:2008-10-24     文章来源:    点击:

在目前中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进程中,管理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管理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制约中国大学可持续良性发展一个瓶颈。

大学的中层管理者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校长.我体会中层管理者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因此,曾经两年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上撰文专门谈中层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这里我想仍以此为题,进一步谈谈中层管理者要谋什么事,怎样才能谋成事。

一、中层管理者要有思路能谋事在大学的行政序列中,有着从事不同工作的各类行政人员,位置的不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对普通职员、甚至科级及以下干部来说,学校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大学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可以说,他们的工作“无过就是功”。在中山大学的津贴和薪酬制度改革中,学校也努力体现这样的理念,对职位不高但年资较长的同事,适当有所照顾。而对于大学的中层管理者来说。

学校则要求他们更富于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积极地去谋划学校的发展,就此而言,对大学中层管理者的要求,就是“无功便是过”,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学校和同事们对他们的期待。我们常说.“管理就是服务”,这一观点,在扭转以往大学的行政部门“官本位”的倾向,强调教学与科研在大学中首要性的前提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事情总有两面.如果就中层管理者在大学中的作用而言,将管理仅仅强调为“服务”,这个要求就未免有些低了。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领导,他们毫无疑问是大学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在这个管理、组织、执行的过程中,大学中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审时度势,在服从大局、服从学校事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主动细致地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也就是说.要“谋事”是对中层管理者的一个较高的要求。大学不需要得过且过、安于现状、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所有工作只是等待上级的指示,而不主动地去谋划发展的“维持会长”式的干部。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要敢于挑战自我。带领本部门的同事去谋划未来,为学校的发展寻求突破。思路决定行动,一个优秀的大学中层管理者.首先应该有思路、善谋事。

二、中层管理者要知全局谋实事大学的中层管理者应该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对学校全局工作以及本部门工作的大局有一个了解和把握.才能在工作的开展中得心应手。首先要了解学校全局,也就是要弄清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大学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与科研,一切行政管理部门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这是对大学行政人员的职业要求。此外,还有两点应该特别重视的,一是要注重营造大学内和谐、宽松的氛围,无论是学校的领导班子.还是部门领导内部以及部门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信任,这样学校才能在稳定中得到发展。二是要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大学不再仅仅是象牙塔,更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大学要得到社会认可、获得更多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要为社会服务。

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要清楚本部门工作的大局。一方面,要熟悉涉及到本部门工作的各类政策动态;另一方面,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带头人还是管理部门的领导,至少要了解相关领域国内的形势,了解兄弟院校的同行在做什么,院长们应该知道本学院的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处长们应该清楚同类高校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动态。知全局才能谋大事实事。对于大学而言,所谓实事或大事。就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等,这些既是学校的经常性工作,也是综合性、长远性的中心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除此之外,合格的中层管理者还要为学校谋资源、谋话语权,这些对学校而言,也是大事和实事。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所获得的各方面的投入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是牵涉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不仅中国高校这样,国外高校也是如此。争取资源,第一要靠教授们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第二就要靠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管理者的组织谋划。

中层管理者应该既熟悉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更了解其他高校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知全局而谋全局,才能更有针对性去组织策划争取各方面的资源。话语权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意味着学校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行政管理上,学校的院长、处长们都应该融入主流圈,应该力争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在政府主管部门中听到学校的声音。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将之借鉴到大学的管理之中,其实就是一所学校在行内的话语权问题。资源和话语权决定着大学的良性运转和地位。谋资源和谋话语权,就是谋大事,这是大学的中层管理者在谋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三、中层管理者要树正气谋公事强调干部要谋事,谋大事,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谋”,必须出于“公心”。中层管理者谋事。要谋公事,而不是谋官位,更不能谋私事。学校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尽心谋事的干部,而不是朝三暮四、急功近利的谋官之人。在大学里,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意味的是牺牲,而不是意味着获取利益。这一点是关键。 “谋事”绝不是“谋人”。反对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揣摩别人尤其是揣摩领导的心理,这样的“谋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可怕的,长此以往,必定会损害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乃至损害学校和谐的氛围。因此,我们有必要再三强调并且理直气壮地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大家目前所谓的“官”的位置不是为领导服务的,而是为师生服务的。我们党最经典的一句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党之所以伟大的根本理由。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为人民服务”。

一个中层管理者如果将自己的心力过多地用于揣摩领导的心理。那么他对服务学校大局,服务师生员工的考虑就必然会有欠缺,因为在这个“谋人”的过程中,已经掺杂了许多个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有了私心。有了私心,动作就会变形;有了私心,就会不择手段,有了私心,就会生邪气,损正气。目前中国的大学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行政化的倾向,因此应该理直气壮地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大学的干部不能等同于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大学中层管理者也不能等同于政府官员,理由只有一个:大学不是政府,不能按照政府的运行机制来运作。政府组织采用的是科层管理体制,为了保证政令畅通和高效率,明确要求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这有其合理性.况且我们的政府在根本上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只不过在科层体制下“官本位”的思想可能会比较浓重罢了。而大学则不同,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术的共同体.大学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创造知识、固守信念的责任,因此大学自有其理想和追求,大学自有其气质和品格。正基于此,警惕大学的行政化倾向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大学也特别强调在干部任用的过程中淡化行政级别。尤其是对本人身份是教授的中层管理者,任职时是院长、书记、处长、是干部,不任职了,还是教授,在医院还是医生。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我们强调“教授就是大学”,而没有说“处长就是大学”、“院长就是大学”或者“处级干部就是大学”。我强烈地感到,淡化行政级别这一观念必须重申,必须让它深人人心,在大学里.行政工作永远都是从属于教学和科研的,行政人员无论是什么级别,他的工作就是服务师生。如果不能确立这样的观念,大学的发展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就势必会影响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影响到学校来之不易的和谐氛围和可持续发展。四、中层管理者要善合作谋成事干部谋事,归根到底是要成事。只谋事,而不能成事,就只是清谈家。中国大学需要的是坐言起行的实干家。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确.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很多时候要成一件事情,确实要看机遇,要看“天意”。但我们还是要强调事在人为,要相信“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要成事,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一个大学的中层管理者,对本部门、本系统的形势发展,应该比别人.甚至包括校领导更有发言权。因此,处长们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把工作考虑在校领导的前面.要成为一个“谋士”,要对事件有一个从本岗位专业角度理解而得出的想法和处理方案,而不是事事请示校领导该如何做。我校一位校领导对他分管的部门领导用三句话评价:“他们的工作不用具体去管,遇到重大事情他们会来请示,请示得到认可后也不用再具体去管了。”这就说明了部门在谋事直至成事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还体现在处长们的“没事找事”,去寻找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好事,要采取一种积极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态度。大学的处长如果只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而不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工作有所拓展,有所延伸.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处长。大学的持续发展,靠的就是处长、院长以及关心热爱学校的人们所想出来的“增量”。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大家在工作上积极的态度,没有这些自己“找寻’’的事情,学校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其次.要乐于并善于合作。目前,在大学里,“团队精神,,已经被认为是员工最需具备的一种素质。具有“团队精神”是成事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成事,就必须要乐于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团队精神的本质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在中国古代,儒家就非常推崇“忠恕之道”。“忠”者,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者。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可以交流、合作的人。在我们的工作中总会遇到某种“边界”,某件事好像你管,又好像我管,结果是必须协调几个部门共同来参与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善于并乐于合作的人,都是为了学校的利益,遇到困难共同努力,多为别人着想,那么在工作中就容易产生火花、产生灵感,因此工作也就容易顺利开展。相反,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强调己方如何困难,推托责任,甚至遇到困难就抱怨别人,这样工作就很难开展了。事实上,学校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到重大活动时,任何部门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因此,每个部门尤其是部门的负责人就必须要善于与人沟通,善于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合作,学会领导别人或被别人领导.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了。善于合作的关键在于要懂得换位思考。学校医科的同事曾对我说,在两校合并之初,原来中山医科大学的校友们对新中大是不太认同的,而最近的一些活动则说明,中山医的校友包括在香港的中山医校友们都开始对新中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大就是中山医.大家是一家人。我觉得,这里其实就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医科校友对中山医的感情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因为这是他们对母校的的眷恋,而事实上,这种对中山医的眷恋,其实就是一种爱校情结,爱中山医,本质上就是爱中大。推而广之,合并大学其实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既然是合并,就总会有一些学校不再存在,将心比心,这些学校的同事以及校友们对原校的眷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应该看作是对学校的一种热爱。只要懂得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的大学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事业也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要注意细节、重视过程。有一种说法是,领导做事情要“抓大放小”,但要在“谋事’’中“成事”,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这就是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如我们不会相信那些在课堂上接听手机甚至衣冠不整来上课的老师是好老师一样,我们也不会相信_个心浮气躁、粗枝大叶的处长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情做细的人则不多;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也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总之,做事情多想一些、想得细一些总会有好处的。因此,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是一个有心人。重视过程也是“成事”的一个关键。在各种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是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才凝练出自己的研究方向,看到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弥补。

行政工作也是如此,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集思广益,完善思路的过程,每一项工作的完成,实际上就是一次经验的积累,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就是一名行政人员不断走向成熟,成为一个“能干”的人的过程。重视过程,重视细节,确确实实是成事的关键。“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这就要考验我们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我们中国的大学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全能”型干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一种良好的大学行政文化也将对大学发展和大学精神的凝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大学应该形成一种善合作、高效率、高品味的行政文化,在这种良好的行政文化中,我们的中层管理者们就不仅能谋事,更能谋大事(实事)、谋公事,最终还要谋成事。在大学里应该营造这样的氛围,让愿意谋事的人心情舒畅,让善于谋事的人大展拳脚,让懒于谋事的人坐立不安,让谋私事的人无地自容。一所大学.如果真的可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的氛围,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有可能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日益接近了。(作者系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