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尔德博士日前在与中国科教界专家及年轻学子对话时表示,不能仅以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应有更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水平评价问题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单位为了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大多制定了定量的学术评价规则,要求他们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在这种制度之下,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
这种简单的定量考核标准引起了各种非议,并导致学术评价问题成为频频见诸媒体的话题。学术评价的简单定量机制,容易导致学术成果总体质量下降。由于各单位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许多对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有兴趣的研究人员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因为这些问题的研究周期长、风险高,最后很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出不了成果。
很多人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压力之下,机械地重复一些低水平的学术研究。学术评价的简单定量机制,还助长了学术腐败。长期以来,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痼疾。一些研究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就,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于是,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而学术界对这些现象似乎束手无策。目前,在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已成为考核的硬指标。对此,曾有人呼吁取消学术论文发表的考核制度。
细细想来,定量考核机制相对以往的不考核,也还是一种进步。不过,人们应该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同时要重视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在国外,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和研究生没有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大多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既要看他们的学术论文数量,更要看他们论文的质量。其实,一些著名的学术大师终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但每一篇可能都是经典之作。显然,这样的评议比仅仅计算论文数量准确得多。
学术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建立一套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过,不论最终建立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和体系,都必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既防止学术界的滥竽充数,又避免压抑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