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壮大发展后,也留下了一些隐痛。
钱学森院士曾这样感慨:“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背负着沉重的“钱学森之问”,南方科技大学自诞生起就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目标是参照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一步到位建起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教育也需要特区坐落在“敢闯敢试”的深圳特区,南方科技大学从筹建到全球遴选校长,从借鉴中科大少年班经验招收教改实验班,再到领军教授起步百万年薪的薪酬方案获批,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的理念,使校长对人才的自主权力被前所未有地扩大,这所学校也是从一开始便显现出了“去行政化”的试验性。
“中国不少大学为何如此死气沉沉,没有活动空间,千校一面?都与‘制度’有关。”在回归大学的本来面目的呼唤下,校长朱清时的“野心”,是要在南方科技大学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一系列的招生改革、院系设置、教研模式,打造一个精英化的科研型大学—— 建立开放的学术组织机构: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考察,校长朱清时决定在南科大取消学院和系,这在国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
“院系对交叉学科有不利影响,取消院系是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大学模式。”朱清时校长如是说。取而代之的是,设几十个研究所及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鼓励教师们依照自己的兴趣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研究,同时接纳本科生在研究所上课和实习。
设立全新的行政机构:整个学校的行政机构将会重划,使其尽可能小,尽可能不重叠。学校仍然会有各种办公室,比如教学器材办公室、人事办公室等,但这些办公室不是权力机构,而是服务机构;把以“系管教”、“所管研”、“政管职”为特征的“多轨制”体制转化为对学科、教员的“单轨制”管理,这样就把行政对学术的阻力降到了最低,有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南方科大还想试验什么 设立三“会”:设立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中,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授至少占1/3,由教授会选举产生。同时还要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和校外人员。
国际招聘:采用国际化的聘任教授评审机制,国际顾问委员会评议;领军教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相应学力,有在国际知名大学(或知名研究机构)担任正教授(或研究员)的经历,学术造诣深厚,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及特别强的科研组织能力;享有国际声誉的高、尖端人才还可以“一人一议”、“一事一议”。
高二招生: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招收教改实验班,计划通过自主考试,首批招收50名优秀高二学生入学;将来还会通过小型夏令营选拔。
办学:本科新生入学后,前两年由学校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课教学,后两年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选由各个研究室(所)和中心开设的专业课,并且在该研究室(所)和中心做研究实习,学分修满即可毕业,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和“在研究中学习”。同正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并初见成效的深圳大学相比,南科大在“去行政化”方面的破旧立新更是值得期待。
无论“蓝图”何时能变成现实,关注这场大型试验中的每一步探索,无疑会为教育界的改革带来极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