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教改纵横 - 正文

肖畅:大学该如何帮扶迷惘者前行

发布日期:2010-01-12     文章来源:    点击: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罗锋写了一封寄给校长的信,他在信中反映了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大学生活过得充实的人很少”。

此信得到了该校校长李培根的重视,他在信件末尾作出了批示,且组织了专门会议就此展开讨论。李校长在信件批示中这样写道:“这封信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问题,非常重要……”当然,一封出自个人口吻的学生书信,所罗列的问题也只能是基于个人体会所得,并不一定就代表了全部,具备了一般性。然而,这种心声,或者说这种迷惘者的心态,的确是值得重视的——不仅值得一个学校领导的重视,更值得我们大学教育的重视。先回头看看基础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每一步都是被设定好的,未来的目标也是明确而单一的,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一定不会感觉到迷惘。因为目标单一,人也就没了其他的选择。然而,如果在大学里,学生仍然要为设定好的步骤与目标去拼搏,即便不感到迷惘,即便多么充实,那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种充实,不过是其他需求、兴趣、性情等等被压抑的结果,对人的发展毫无裨益。因此,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里,学生当然会在一定的阶段里感觉到迷惘,这并不奇怪,也不是什么坏事。这种迷惘,只能说是一种阵痛效应:从不能选择进入到能够选择的阶段,也即人生进入转型阶段,迷惘难免产生。作为阵痛效应的迷惘,实为选择上出现了困惑,这种选择既包括学业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日后的职业选择等等,更包括价值上的选择。如此阵痛,或许是一种幸事,因为这意味着人将在此阶段重新“发现”自己被压抑、被埋没的东西。然而,罗锋不仅仅是透露了一种迷惘者的心态,更反映出一种无法逃离迷惘的困境。他坦言自己做过生意,参加过很多社团,去其他学院“蹭”过课,但大学生活怎么过,“仍旧很迷惘”。

诚然,没有人能够扮作人生导师,为无数个罗锋这样的学生提供一条具备“充实感”的出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应寻求自己的价值,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但问题是,怎样为学生们提供自主选择的能力?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大学教育无法回避的。如果拥有多种选择,却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就无法产生价值感,那么这并不比无法选择更让人欣慰。我们相信,大学将以自己的探索,为学生们寻求答案。但有必要强调的是,如何逃离迷惘困境,这可能不是一个有关学风的问题,而寝室的学生天天去早读英语,这也并不代表学风是一定优秀的。一个大学,首先应当为学生构建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并有独有的价值追求。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大学学风,有哪些是出于学生自己的价值追求,有哪些是出于社会的功利需求,这是需要分清的,不然大学的意义就会被模糊掉了。

仍然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论断:大学应有独立的精神品格。大学是社会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输出者,是知识、学术的生产者,却不是国家的知识工具,也不是社会功利需求在知识层面的满足者。我们相信,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以及独有的价值追求,首先离不开这样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