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教改纵横 - 正文

教育改革多管齐下,科学才能齐头并进

发布日期:2009-10-22     文章来源:    点击: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名中国香港科学家高琨和两名美国科学家。至此,获得此奖的华人已增至8人,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却仍旧空缺。诺贝尔奖为何不垂青于中国人?这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

大多数国人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中国存在偏见,甚至歧视。这确实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看法。既然已有8位华人诺奖得主,证明至少委员会对华人没有偏见。从诺贝尔华人得主的背景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中国人为何没有诺贝尔奖得主。熊丙奇教授总结,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一位,即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十分短暂的两年时间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

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之后赴美求学;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的本科为台湾大学,硕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以上可以看出,教育之于诺贝尔奖得主的关联性,坦言之,是教育模式对符合诺奖标准人才的关联性。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授于对社会及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最高奖项,评定标准有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有世界性的监督,想要舞弊也是难上加难。所以,对“国人为何没有诺奖得主”的问题还要从自身原因找起。而自身原因又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中国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效果上。

中国国内教育在模式上和结果上都可以证明是落后的。科学和社会的进步靠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我们没有发现一门课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这是大陆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病。从学生角度看,课余时间大部分都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填满,课堂时间却又是老师为“应付”考试的滔滔不绝,占用了学生的自由时间,而这些时间恰恰是学生自主钻研和发现的时间。从教科书编排看,教科书内容体现的是“霸权式”的教育思路。教科书完全是把学生需要的知识强硬的塞给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由知识引发的联想。单纯的“灌输”阻碍了学生自由发挥,导致了学生习惯于“接受”。

由此,学生的兴趣被“遗弃”在萌芽状态,创新能力也被“扼杀”在孕育之中。获得诺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主创造”,无论文学性、医学性还是科学性,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正是制约我国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诺奖青睐华人的“拦路虎”。近年来,国家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改革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再加上就业压力等因素,学生的素质和创新仍不被重视。所以,教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教育制度,教科书编排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只有多管齐下,才能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