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深圳市志在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有更开放的世界眼光和支持力度,不应把南科大的视野局限于一城一地。
如果南科大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那学历、文凭什么的,都会成为浮云在回答有关南方科技大学改革的询问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公开表示,教育部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的回应,引得各界猜测纷纷。有教育专家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随后,南科大45名学子网上发表公开信,为自己“被高考”而求助,明确表示不会参加高考。对此,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不表态。”
(6月1日《新快报》) 对于南科大的教改探索,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一直耐人寻味。这次的“明确”回应,其实仍是暧昧的场面话。“依法办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当然不能说不正确,但对南方科大一系列的大胆举措如何评价,仍没有确切说法。而朱清时校长则一再表示,阻碍教育改革的,正是教育领域各种过时的法律法规,如果一切墨守成规,基本上等于放弃改革。
南科大45名新生,经过自愿报名被录取,目前已入校数月,这时候再让他们返回原籍高考,有点强人所难,可能也不符合他们的意愿。更关键的是,南科大还没有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招生资格,不在高考招生目录中,对于选择南科大的学生来说,参加高考也没有意义。
如果有关部门真的要求这些学生参加高考,就要求南科大先得按照原有规定,取得办学和招生资格,才有可能跟高考接轨。一切回到老路上,显然是对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否定,难怪有人认为,这是旧的教育体制对南科大的一种“收编”。这显然是一种退步,说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也不是这种支持法。
即便是出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目的,也应该尊重学生意愿,相信学生自己的选择。南科大学生发出公开信,已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应该说,敢于在首批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是需要勇气的,甚至显得有些悲壮。在目前条件下,他们毕业后将无法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无法报考国内研究生,无法考公务员,需要牺牲很多东西,甚至有人说,这是自愿充当教改实验的“小白鼠”。
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报以敬意,支持他们的选择。这些学生多数已是成年人,有能力做出选择,保护自己的权益,即使个别年龄小一些,还有他们家长的监护。他们当初选择南科大,就不是只冲着一纸文凭来的,为的是能学到真东西,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志存高远,甚至梦想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既然他们不怕毕业后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工作,又何必逼他们再去挤高考的独木桥?即使在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学生也有选择不参加高考的自由,现在有机会可以上一所理想中的大学,何不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
偌大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实现这些孩子的理想和抱负。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符合教改规划纲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精神,最能体现教改的探索价值。如朱清时所言,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基本都是这样做的。说到南科大的“合法性”,目前主要的矛盾在于,南科大作为深圳市政府出资兴办的公立大学,如何在考虑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保持独立自主和招生公平,防止它演变为只面向少数人的特权大学。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南科大更应避免重蹈行政化的覆辙。借鉴国外同类大学的经验,只能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管办分离和教授治校,把招生权、学位授予权交还给教授组成的学术共同体。
既然深圳市志在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有更开放的世界眼光和支持力度,不应把南科大的视野局限于一城一地。如果南科大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那学历、文凭什么的,都会成为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