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一位企业家如是说。第十次21世纪教育沙龙上,与会来宾对教育标准的内容讨论不休,但却在一点上达成共识:人品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
“我们企业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品好能力也好,那叫人才里的正品;人品好能力差叫次品;人品差能力也差,这叫废品;假如说这个人的人品不好可能力很好,那么这个人是毒品,是危险品。”浙江亚龙教育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风趣地比喻博得了沙龙现场的阵阵掌声。“我认为我们的员工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作为企业,招聘人才首先要看的就是人品。人品就等于产品。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好,招进来会开倒车,这种人我们情愿不要。” 陈继权的观点与沙龙现场的学校代表们竟然不谋而合。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的表示: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1999年罗晓明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人格本位的教育。罗晓明认为,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根本标准。中国从强调知识本位的教育,到后来强调农业本位的教育,都没有解决人才培养最核心的问题——人格本位。罗晓明解释:只有有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才能对他的企业,对他的社会做出贡献。
上海巴士汽车学院名誉院长陈明仪也对此深有体会。陈院长常常与汽车行业的老总打交道。大家聊起天时,这些老总们总是说:“陈院长,你可要给我派人好、能力强的人来哟。”——“人好”总是放在“能力强”的前面。陈明仪总结:“学生出去了,企业首先看的是你的人品。” 沙龙现场,企业与学校在用人和育人的标准上取得惊人共识。多年的用人经验,作为人才培养的“买方”,陈继权代表企业,建言职业教育:“我感觉职业教育要两头把它抓好,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人才有生命力,企业才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