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大学中学化”

发布日期:2005-12-08     文章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因为缺乏自己相对的独立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独立精神,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在很多方面看起来更像一个中学。

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当前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正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层次”,使自己变得更“高”更“大”:专科学校努力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积极争取硕士学位点,已有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则不惜一切代价“跑”博士学位点,已有博士学位点的院校则进一步希望得到一级学科授权。但在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我们却普遍看到了与上述情形完全相反的趋势。“大学中学化”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所谓“大学中学化”,主要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实行的种种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原则和理想相违背的制度、措施和办法。由于实行了这些制度、措施和办法,使得许多高校更像一所中学。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一些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大学生升学机会相对较少,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省份,部分高校已经把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及考研成功率作为学校办学成绩的显著指标之一。为此,这些高校或者采取类似高中的办法,即提前结束课程学习,专门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为学生备考;或者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特别强调知识点的教学和练习等等,不一而足。中学里盛行的所谓“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抑制,反而从中学延伸到了高校。本科教育几乎成为研究生的预备教育之势,而高校则俨然成了与中学一样的备考场所。

我相信,即使在那些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类似这样的做法也不会是普遍的现象,或者干脆只是个别的现象。但是,诸如此类形式不同而实质相似的现象在诸多高校中却并不罕见。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室和实验场地)严重短缺。为了充分提高教室的使用效率,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全天候”排课,加之这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力度较大,课程门类增加较快,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其结果是学生成天忙于上课,疲于考试。大学生既没有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更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他们只能像中学生一样依赖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一旦教师疏于指导(这在眼下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就无所适从。长此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只能培养现有知识的接受者,我们的大学生只能成为被动和盲目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将不会有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当然也就更说不上什么创造性。

另一个使高校“中学化”的普遍现象是不断扩大中的师生比。近五年来,由于高校大幅度地扩大招生,也由于高校对办学效益的片面理解,加之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高校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有一种估计是,我国高校现在的师生比约为1∶27。如果这个估计是准确的话,那么问题就非常严重。由于不断扩大的师生比,实际上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可能充分地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的个人交流变得非常困难。此外,诸如类似中学的教学评价、与中学相似的教师考核办法等,都是“大学中学化”的印证。

众所周知,高校与中学虽然都是一种教育机构,但二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在于所涉及的知识程度和类型的完全不同,而且在于它们的目的、职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种种差异。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不断出现高校向中学趋同的现象呢?深层的原因在于,在纷繁复杂的外界影响下,高校越来越缺乏自己的个性、独特性和独创性。“大学中学化”无非是高校面对外界影响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表象之一。

那么,又为什么一种在理论上比一切社会机构都应更具理性和创造性的机构,会出现如此盲从于甚至依赖于外界影响而缺乏独特性的举动呢?我以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高校缺乏自己相对的独立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和独立精神。

1998年《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高校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办学的权利,但因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高校的法人地位并未真正确立。高校长期形成的依附于外界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高校不仅缺乏自主创新的机制,同时缺乏独立创造的意识和精神追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旦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自主,必然无所适从。近年来,高校各种改革思路和举措的左右摇摆、前后矛盾,正是高校当前所面临的内在“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

我们当然不能等到高校真正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机构文化之后,才去要求高校的行为变得更具有理性、独特性创造性,要求高校的行为能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那么,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呢?我以为,如果从现在起就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足以制约高校领导人决策的体制和机制,以确保高校各项决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那么,就能确保高校的每一个行为都成为自身独特文化建构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高校 行为才不至于重复出现不仅违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甚至也违反基本常识的“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