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数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需要人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的精神和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从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只有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的优先位置,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现在流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既要注重为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展其特长或者是专长。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正确的荣辱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要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围绕提高学生的自学、创造能力,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
要通过开设带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设计策划、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与关键。
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作为衡量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选择学业,发展兴趣和专长。(此文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