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特罗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马丁·特罗(MartinTrow)(1926~2007),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间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构成了特罗高等教育阶段论。他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态度分为四种模式,形成了高等教育模式论。20世纪80年代是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发展阶段,他力图通过对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批评,和对同期美国高等教育的赞扬,阐述其独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 马丁·特罗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标准”不能成为“规模扩张”的羁绊;所有水平的高等学校的任务不同,地位平等;引入市场机制使大学提高效益,扩大高校规模;通过补偿性计划和非学术标准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等等。
20世纪90年代后,马丁·特罗教授日益关注新信息和通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特罗认为,新信息和通讯技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是高等教育最终的发展方向。 【名家观点摘要】
纪宝成:应对高教大众化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应采取“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实行以下一些措施:第一,稳步发展,控制发展速度。一是从整体上控制规模,把握速度,不搞“一刀切”,要因校制宜,区别对待;二是切实解决部分高校已经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过度贷款搞建设的学校,低速增长可能造成房舍等硬件设施的功能过剩,同时又使这些学校面临着偿还贷款的巨大压力,这类学校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第二,加大教育投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财政要通过适当的转移支付扶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也要重视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第三,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应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两个体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可以相互衔接、沟通的。第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着眼。其中,制度创新是根本,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条件支撑是保障,教学管理是保证。(摘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钟秉林:协调“量”与“质”的公平 “量”的公平是“质”的公平的基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提。对于大众化阶段产生的新的公平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区分和协调公共财政和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尽量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挖掘地方高等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不断完善对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补偿机制;要逐步缩小高等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要创新机制,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予以规范、鼓励和扶持。只有“量”的层面和“质”的层面双管齐下,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齐头并进,才能逐渐接近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摘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
邬大光:市场经济是应有之意 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具有意义。无论何种规模扩张理论,都是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国度里,市场经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应有之意。整个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实践证明,保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建设基本都是基于市场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物。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与两个因素紧密相连: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二是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式,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当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是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行进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如果继续沿着计划经济的模式走下去,那将与整个经济改革发生矛盾。希冀于计划和政府的安排完成大众化,最终只能是计划和政府的失灵。(摘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国际比较】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后,尤其是1960年以后,规模扩张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采用不同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的需求。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归纳为四种:
美国模式。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是依靠公、私立大学和学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公立院校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私立院校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民间力量互为补充,共同为规模扩张提供经费。此外,高校附属产业部门利用独立经营所得为学校发展补充了大量经费。由此,我们可以用“公私共济,协调发展”八个字来概括美国模式的特点。
西欧模式。西欧各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依靠公立高校,倚重政府投入”,在这里,民间力量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十分微弱。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即使政府财力非常雄厚,也仍然难以完全支付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所需的经费;更为严重的,是其单一的办学形式不利于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广开财路,如何促进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继续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两大难题。 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模式。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主要得益于私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政府的财政资助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和地区依靠收取学费和吸纳社会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规模扩张所造成的经费短缺问题;同时,借助私立高校之间激烈的生源竞争,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形成了有别于欧洲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体制。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倚重私立高校,以学费收入为主。
转型国家模式。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走过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在发展的前半期,依靠公立高校,借助政府财政经费,几个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在1970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停滞不前;直到转型之后,借助私立高校的发展和学费收入,高等教育规模在政府财政困绌的情况下奇迹般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转型国家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前期政府垄断,后期民间发力。(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