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殷切寄语清华学子:“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博大胸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栋梁之材。”
74岁的评估专家组组长杨叔子院士日前在繁忙的评估工作之余,就教学评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言语机智风趣,思维敏捷,精辟的见解令人豁然开朗。
教学评估的积极效应不容忽视 杨叔子认为,教学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为检查、检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估有助于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杨叔子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这并不奇怪,怕就怕不知道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因此,他特别认可本科教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杨叔子作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评估实践,就不可能了解很多高校的真实情况,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深化认识,以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评估体制。倘若如此,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杨叔子表示,他深信绝大多数学校都会积极改进评估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些舆论对本科教学评估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评估出结果后,该改的改了,该建的建了,学生也在学校的改进工作中受益,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积极效应。
大学一定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人文社科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修养。杨叔子认为,这可以给现在的大学教育一个有益启示,那就是一定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两个含义,一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智的方面不能过偏。既不能过分偏向理科某一专业,也不能太偏文科某一专业,要有重点,但是不能过分,更不能“单打一”。
“国学培养了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杨叔子从5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国学,入小学时,许多经典诗词都已烂熟于胸。当被问及国学修养对他一生的影响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国学培养了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杨叔子清楚记得2005年8月他在《科学时报》上读过的一则报道:一位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离美回国后,记者请他谈谈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干脆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和“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当年那句“回国不需要理由”一样,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信仰。 杨叔子特别指出,对宇宙、社会、人生等范畴内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许多国学经典著作都有深刻的理解
和阐述,而且这种理解的宝贵价值没有因为时间、地点的迁移而褪色,反而在历史的淘洗中愈显珍贵。“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将不复存在。民族这个概念,主要不是基因的概念,而是民族文化的概念。” “每次来清华都很有收获” 杨叔子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他至少每年来一次清华。“每次来都很有收获,这不是客套话。”
提及清华的严谨学风,杨叔子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位从华中科技大学考入清华读研的学生来看我,他深有感触地说,本科时觉得学校要求已经很严格了,来到清华后才觉得,还是这里的学风更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