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完备的企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在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百万千瓦核电、重型燃气轮机、大型船用曲轴、A型大车等国家明确的重点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突破。今后还将在核电、大型铸锻件、风电、煤矿机械等方面实现技术率先突破。在这种发展思路之下,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要率先成为国际化企业,就要对照跨国公司,寻找人才方面的差距。集团公司现有工程技术人员5500名,占员工总量的15%,而西门子现有工程技术人员17万人,占员工总量的40%;集团公司产品研发人员占员工总量的3%,而西门子产品研发人员占员工总量的10%;集团公司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16%,西门子为33%以上。 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到2010年,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大量的高能级、复合型的人才,需要为数较多的高级经营管理、现代物流、国际营销及成套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从自主创新的视角看,需要大量的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数控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另外,掌握当代金融知识、财务管理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仍很紧缺。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人才战略的总体思路是:更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工作,管理转型、拓宽思路、聚集重点。对于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来说,全国工科院校毕业生是集团公司人才的主要来源。随着产业发展,公司对全国重点大学的工科毕业生的关注度会更高。以集团公司新培育的轨道交通产业为例,到2010年,预计从业人员将达1.4万人,人才需求量将达4200人,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大专、中专四种学历人员比例应为3誜43誜40誜14。与此同时,集团公司还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级专业人才。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正在拓展人才培育新途径。一是加强与上海和全国各地的重点院校的信息联系,期盼重点院校在科研项目、专业设置、学生能力培养上更贴近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二是与高等院校开展协作,建立相关专业,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实习指导,完善继续教育机制。集团公司已经与几所高校合作,建立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7个企校合办的科研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将成为我们的科研人才培训基地。三是选派优秀业务骨干赴国外学习,到跨国公司挂职锻炼。公司的一些下属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研究所、技术分中心。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 深化“产学研”的思考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持续多年,产学研成果覆盖产品销售上百亿元。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分析,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有待于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实践:一是如何建立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合作体,形成共同实施国家战略的内在动力。二是如何形成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的协同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向产业主流技术的快速转化。三是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双方的长远规划,实现“项目出成果、项目出人才”的双向双赢效应。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崇高使命之一。 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启示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改革工程教育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一是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二是有进行设计、试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四是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五是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六是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七是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八是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九是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十是具有对当今热点问题的知识。十一是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期望,我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在重视加强教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 企业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建议 建议一:加强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21世纪的工程师不仅是工程项目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目前,本科工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过分侧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重视不够。美国工程教育促进会经过调查,认为工科毕业生中,缺乏经济学知识是教育中的严重缺陷。我国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根据工科学生的特点,加强他们的战略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至关重要。要培育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的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改变培养专才的课程体系,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建议二:加强重点院校专业设置与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目前,国家重点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国家战略产业人才需求的反应灵敏度不如高职高专。例如,EPC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并将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提高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由主设备供应商向成套供应商的转变的着力点。EPC方式是指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包括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以及工程施工直至最后竣工,并在交付业主时能够立即运行。EPC要求项目经理具有对项目全盘的掌控力、协调力和领悟力。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正在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集成研发、经营、物流等优势,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设备总成套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团。目前,我国的重点院校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我们期望国家重点院校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尽快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企业集团,共同商量科研、工程人才培养大计,形成互通信息、共谋大计、相互支撑、实现双赢的机制。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服务积极性较高,但是教书育人的探索应该加强。这不仅是学校发展,也将是战略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建议三:共同制定博士生论文选题。上海电气集团公司和有关高校开始了这方面的初步探索,前不久发布的第一批博士论文选题,由有关高校和上海电气共同研究确定,高校院士、博导担任第一博导,上海电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第二博导。《百万千瓦四级发电机空载及满载励磁电流计算的研究》、《基于逆变器牵引的电网谐波分析研究》等课题,分别请上海交大汪耕院士、同济大学谢维达教授担任第一博导。我们感到校企联合、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这一新尝试,有利于集成科技资源,把高校学科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企业集团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一代高端人才,有利于学科发展、产业发展。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校企联合,切实改变“企业上下求索攻难题、高校四处奔波找课题”的状态。
建议四: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是美、英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行的一种对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的制度,它有助于统一工程专业人员的水平,便于国际工程领域的交流和互认。目前,我国在建筑领域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往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予以保证,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工程专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工科院校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分不同阶段培养人才,使工程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多样化的格局。同时,注册工程师制度中,关于分级注册、有效期的规定,对工程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注册工程师在国际间互认,有利于工程教育国际化。(作者系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