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校管理者肩负引领和谐文化建设重任

发布日期:2007-11-15     文章来源:    点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将文化的重要价值与和谐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毫无疑问,和谐文化建设,赋予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使命,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研究和加强高校自身的和谐文化建设,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特色发展,增强高校“软实力”,进而肩负起文化育人、引领社会和谐文化的重任。

高校管理者应自觉肩负起和谐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高校管理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和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因而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和谐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是高校管理的精神支柱。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管理是高层次、高水准、高境界的文化管理。这样的文化管理所带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只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所难以替代的。

高校肩负倡导、研究、阐释、传承、奉行和引领和谐文化的神圣使命。高校学科齐全,多领域多学科学者云集,拥有研究和谐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多元视角,既可有古老智慧的历史挖掘,又可作多元文化背景下和谐理念的哲学审视。高校是和谐文化传承的殿堂,教师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学生沐浴着和谐文化的阳光雨露,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受益无穷,和谐理念得以培育,和谐精神得以弘扬。高校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高校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既服务于社会文化又引领社会文化的独特作用。成功的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将有益于引领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如果忽视高校和谐文化,全社会的和谐文化就必然不完整,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忽视高校和谐文化的管理者,难以管理好现代大学。 面对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之现状,高校管理者只有致力于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潜能,才能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认同和共同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使和谐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共享和谐的局面。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管理全方位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明确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与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联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十七大报告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还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能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历来是统摄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项文化活动的纲领和灵魂,必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等教育领域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尤其是在当今思想活跃、观念交锋、文化交融的时代,以具有广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在高校发扬光大,健康文化为广大师生所共享。

在高等院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员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研究,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高校的力量,激发高校的活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不断增强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善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最大限度地增强核心价值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共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研究成果,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师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求之中,通过生动有效的教育和理念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员工人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觉追求。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使这各方面文化建设形成整体合力,增强文化的整体辐射能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管理全方位,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或是服务保障,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利于实现管理目标。

倡导和谐理念,注重特色发展,提升高校管理品位 和谐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古老智慧---“和而不同”。坚持“和而不同”,就是要以认识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包容“和”的前提下的多样化与多元性,尊重个体的相对独立性,其目标是理性地追求动态中的相对平衡、差异中的大致协调、纷繁中的井然有序、多样中的有机统一。这种值得大力倡导的和谐理念与“和而不同”精神,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 1.“和而不同”精神用于高校管理,首先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实现特色发展。 每所高校,都归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某一类型,都是高等教育体系某一类型中不可替代的一员。每所院校,由于其文化传统、历史地位、所在地域、所处环境、学科类型、专业设置等各有所不同,因而其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必然各异。基于“和而不同”精神,高校管理者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自身在所属高校类型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使命,切不可盲目追求不合实际的类型,而应准确定位,努力成为自己所属类型中的佼佼者。为此,需要摸清自己的“家底”,清楚自身的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可为之处大有作为。中外高校发展历史表明,著名高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有特色的学校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管理者,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院校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展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以特色培育人才,以特色立住自身,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求强盛。

2.基于和谐理念,高校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提升学校管理的品质,增强管理效能。 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决定了高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高校管理者必须基于和谐理念,妥善处理高校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切实提升高校管理品质。 一要坚持多样性的统一。高校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其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多彩。高校管理中,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的同时,要充分尊重高校文化丰富多样的特性,做到既保持各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各种文化自由发展,又使各种文化有利于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既要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以贯之,又要珍惜学校文化传统,注重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还要在学校管理文化中及时融入时代精神,汲取多元文化的智慧。 二要兼顾一般与重点。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既发展适度规模,更应狠抓质量管理;既重视建筑“大楼”,又要特别重视培育“大师”,胸有“大度”,创立“大业”;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又要致力于各科教学,重视基于研究而提高教育效果;既要强化统一规范管理,又要形成有效的多样化运行机制;既要鼓励先进,以特殊的政策激励部分学人脱颖而出,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校园呈现生机与活力;既要善于“行政”,更要大力发展“学术”,理性把握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高校行政工作应普遍养成尊重学术的风气,以利于学术问题的探究。若顾此失彼或平均用力,必然造成管理目标的偏失,引发管理效能的降低。 3.基于和谐理念,高校在管理目标上,应致力于培育和谐发展而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努力增强育人效果。 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要素,而文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与言行。高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基于和谐理念,高校所育之人,应该是和谐发展而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基于和谐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必须准确把握并切实处理好如下关系: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绝非排斥个性发展。在全面育人的同时,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的潜力,促进个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

---坚持专业与通识的结合、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加强通识教育,以丰富专业教育的内涵;把科技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的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坚持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轮子。高校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应像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同时要以自觉开放的心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各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并重视在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高校文化发展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独特的作用。

---坚持尊重权威与鼓励探索的统一。宽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包容对权威的冒犯。有道是:我尽管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要坚持“以真理为友”,善于激发创新者追求真理的热情,鼓励创新者勇于探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高等院校管理的重任,需要一大批深悟和谐文化之道、具有文化品位而富于智慧的高校管理者来担当。这样的高校管理者,才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准确理解高校和谐文化,更加自觉地构建和谐文化,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校和谐文化发展;也才会从文化境界的高度理解高校管理,更加自觉而有效地从事高校管理,提升管理品位,完成时代赋予高校管理者的光荣使命。(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