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提高文化的质与量

发布日期:2008-01-03     文章来源:    点击:

  文化的进步从根本上讲是由文化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展两个向度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之质的方面有显著提升,“大繁荣”应是其内容之量上有显著扩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大发展”应是社会主义文化在内涵之质的方面有显著提升,“大繁荣”应是其内容之量上有显著扩展。“大发展”、“大繁荣”真正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继续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愿望。

文的进步从根本上讲是由文化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展两个向度体现出来。历史上,当牛耕铁犁代替石铲木锨、蒸汽机代替手工、大工业代替农耕、电力气石油核能成为新的能源、计算机开始补充代替人脑时,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的变革和进步,就体现了文化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知识的积累愈来愈多、愈来愈快,人们的交往愈来愈密切,教育和信息交流愈来愈发达,整个社会的知识信息含量愈来愈大,进入社会文化圈的人愈来愈多,个体接受和输出的知识和信息量愈来愈大,就表现了文化在量的方面扩展。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在领导人民革命、争取国家独立,建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同时,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质的方面提升,也不断推动中国文化量的方面发展。在质的方面,党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具有现代性、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取代传统儒家学说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量的方面,党早在领导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将文化普及于下层工农群众。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一段时期走过弯路,但总体上,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二为”和“双百”方针指引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社会文化丰富发展,在普及教育、传播现代知识、网络资讯、体育竞技等方面已经或正在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质量,首先应当加强全党指导思想和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完善和普及。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集中概括。文化理论教育工作者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针,既要以严格的理性原则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的经验丰富这一体系,又要将这一理论体系转化为可以为一般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所理解及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所乐闻的文本或话语形式。这也就是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另一方面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要重视科技文化即科学思想和科技创新的质与量。目前,科技文化的质主要是提高科研水平,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专职研究人员、指导教师,还是研究生,都应把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职责和努力目标。国家不断加大的科研资金投入应当切实收到效果,各级领导部门的管理及各种规章制度应当满足提高科研水平的需要,人才的培养机制要更为科学,使用的渠道更为畅通,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应更为合理,杜绝粗制滥造。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鼓励创新性思维和理性宽容精神。创新推动文化进步,理性带来文化质的提升,宽容则带来文化量的发展。

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与文化质量的提升关系密切,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其提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应当正确理解和真正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在坚持这个方向前提下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政府管理部门应按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实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社会各部门应重视文化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民族团结、社会道德风尚改进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支持和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负起提升大众文化品位、思想道德水准的责任。(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