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办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存在着许多有利困素,也面临着巨大困难。加强多校区办学的研究,探索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化解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办学中的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多校区办学现实: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
作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多校区办学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历程中,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为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校区办学,使得短时间内对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政府投人不多,大量债务由校承担的情况下,不仅实现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了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以及学科的相互融台,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今后若干年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多校区建设,就实现不了高等教育的跨越性发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多校区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第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占地规模小带来的校内建筑拥挤不堪,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体育活动场地、教学科研用房严重不足,绿化面积少等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二,由于银行信贷优惠、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等原因,新校区建设一般都表现为占地面积大、规划起点高,使新校区成为所在城市和社区环境建设的亮点。第三,高校的教职工住宅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多数高校的教职工住宅面积增长了1——2倍,增强了高校教职工的自豪感,提升了高校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新的价值判断的形成。第四,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校区建设,促进了高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教学资源的增加,缓解了教育发展的压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低成本扩张,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了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保证。
二、多校区办学问题必须全面分析和认真对待
在高校多校区办学蓬勃发展的背后,多校区办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债务负担沉重,办学成本增加,使学校发展后劲与潜力受限。新校区的建设基本上都是通过贷款实现的,许多高校承担着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贷款压力。同时,新校区的建设都是按照高标准、高档次设计的,其运行成本也要相应提高,新校区的运行也需要较大的长期的投入。除此以外,办学成本的增加还表现在:一是重复办学带来的办学成本增加。有的学校在不同校区设置相同的专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设施重复建设,使实验、实习设施数量增加和利用率相对降低。二是管理成本增加。多校区办学造成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精力分散,管理效果也打了折扣,校区间的空间距离导致了学校系统协调成本的加大和效率的降低。三是后勤保障成本增加。由于各个校区间的空间距离,在给师生员工在各校区之间的活动带来很多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交通和通信联络的成本。多校区办学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是不小的投人。有的校区虽然空间距离并不很远,但因为经常遇到交通阻塞等原因,给办学带来诸多的不便,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方面存在缺失和断裂问题。校园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文化,既包括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牌资源,如以精神、信仰、价值观和理念为特征的校园文化资源,也包括学校的特色建筑、校园环境、教学科研设施等自然人文景观,亦包括学校的大师名家、学风教风等软性条件。由于新建校区一般都地处偏远,周边经济与杜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浓厚的育人环境、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加上新建校园本身办学时间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缺乏校园文化底蕴,而且在创办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和缺憾,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要么只有部分从校本部剥离出来的专业院系,造成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尤其是绝大多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平时往返校区上课,很少长住,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在新校区,原有校园文化的完整性被打破,新的文化价值观还未形成,使得许多师生产生了文化心理上的失衡与不适。
学科布局与融合难以达到学收原有目标要求。大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科,大学的资源也主要附着在学科载体上。一所多校区院校,特别是合并组成的多校区院校,问题就更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学校办学与发展定位、资金投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合校前各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多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需要对原有学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而对于新建校区的高校,其新校区更多体现教学功能,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往往相对滞后。因此,调整学科结构分布,解决学科融合等成为多校区大学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师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由于新校区大多在城市郊区或校区间相距较远,教师每天消耗在路上的时间一般都需要1—— 2小时,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或道路堵塞,浪费的时间还会更多,教师上课来回奔波,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学成本,疲于奔走的老师,得不到休息,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另
外,两地办学产生了子女就学、老人赡养等新的问题,也使教师的家庭消费成本增加。
三、多校区办学对策:亟需深入探索和逐步完善
面对多校区办学这样的新课题,用传统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亟需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去加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多校区的办学模式,提高多校区办学的效益。
1.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与服务的职能。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财产,是公共财产。是全民所拥有的(除民办高校之外),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与服务的职能不容忽视。首先,高等院校的多校区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赠地、贷款、减免税等。正是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才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办一所大学并不是把校舍建成就大功告成了,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运行、磨台和完善,因此,政府对多校区的支持应该是持续的,是责无旁贷的。其次,多校区办学的过程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再分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制定教育资源布局的大政方针和原则意见,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目前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单一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不利于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2.密切新建校区与校本部、新校区与所在地间的和谐关系。高校多校区的形成给学校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校区形成后,各学校对校本部和新校区在功能上进行重新划分安排。不论是采取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还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校区都要合理利用校本部和所在地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新校区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多校区办学,是高校获得跨越式发展中的一种选择,也是资源分化重组、扩张的一种途径。校区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有责任为地方服务,积极主动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创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是校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3.扩大校区办学自主权。纵观国外多校区大学发展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多校区大学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但实行“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的管理思路颇为普遍,使得多校区大学的各个校区享有比较大的自主权。我国高等学校在继续保持统一领导、加强协调的基础上,应该由过去强调的“五个
统一”转变为“两统一分”的管理思路,即由“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财务、统一规划”转变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区管理”,再保证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将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各分校区,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学科发展权等,保持各校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多校区大学管理机制,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4.创新校校区管理机制。首先要确立新的办学理念,贯彻新的管理思路。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必然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等面临新问题。因此,大学必须树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确立多校区办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思路。其次,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高效率的原则。多校区办学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立新的用人模式提供了契机。有的高校实行“保存、代理、招聘”三结合的新的人事制度,保存办学最核心的师资队伍和精干的管理队伍,教辅人员基本上采取人事代理制度,后勤等辅助部门以招聘为主。同时,精简机构,一职多能,一人多岗。第三,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的教学与实验模式。多校区办学方式各异,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学分制、选课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学考核和评价等都应做必要的改革。第四,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视频系统、同步系统,加强多校区的网络系统联系,将多校区联为一体,增强工作的同步性,提高管理效率。第五,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新校区的物业管理和饮食方面引进社会上有信誉、有品牌、有专业化水平的队伍,形成有序的竞争机制。(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华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