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批判思维
发布日期:2008-01-15 文章来源:
点击:
在教学活动和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有一种习惯于对事物提出批判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对事物能提出批判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的知识储备以及智力上的成长发育,到了大学,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随着成人意识和自信心的增强,他们敢于把这种看法和见解表达出来。对此,教师不能压制,应该给予赞赏和理解。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心理日渐趋于成熟,但毕竟还具有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心理,特别容易注意到一些负面的东西,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批判,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批评和情绪的渲泄上,经常会出现过激或偏颇的情况,不够深入和系统还需要加强引导。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起一个“辩证地提出批评→多方面分析原因→对应地提出措施”的范式,对其批判思维的养成进行科学的引导。
辩证地提出批评,就是要告诉学生,对于事物的批判一定要以辩证的方式提出。辩证的方式是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方式观察和分析问题。对于要批判的事物要看到并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要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生硬地提出批评,这样做在感情上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多方面分析原因,就是说不能仅停留在批评上,不能批判一通就算完了,要在提出批判后分析问题的成因,而且还要尽量从多方面找原因,以达到能较全面反映问题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基础,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
对应地提出措施,是指在分析完原因之后要继续对照分析出来的原因,说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变或消除所批评的事物,这样才体现了建设和创新,才会使批判显示出其积极的意义。
之所以说这样的思维范式能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批判思维,是因为它是理性的。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树立这样的理性批判思维范式,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的学风和独立思索的习惯,同时,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正确分析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工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