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

发布日期:2008-05-23     文章来源:    点击:

近日来,南京大学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把握精神,逐条领会。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这两点希望,我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流大学要造就高素质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很有限的的条件下,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跨越,走完了别的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在充分肯定这一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大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不够,实践教学还很不足,尤其是我们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成效不明显,致使国内各学术、建设领域缺少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温总理也曾表示理解钱老的观点,对此问题很是关注与焦虑。当前,一流大学必须努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国外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将科研、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大学要研究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调整、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别设计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及导师资助制。

第三,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从政策体系入手,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使拔尖创新人才能潜心钻研学问。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2000年以来,南京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4篇,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7年中国高校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校友排行榜中,南京大学以101人名列前茅,占据了上榜总人数的5.6%。现在,南京大学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33人,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7人,位居全国高校第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8人,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一流大学要不断创造优秀成果

一流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柱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创造出大批优秀学术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主要是一流大学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高校一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我国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全部3项一等奖。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创新工作也还有若干不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之处,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较低;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改革与发展中逐一解决。

当前,一流大学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的重要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多创造一流学术成果,努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力量。

第一,大学要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后劲所在。一流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能培养出大批学生,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流大学一要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同时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二要在战略前沿领域和高技术领域适当超前部署,加强组织,为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后劲作出贡献;三要优化学科布局,建设先进的科学研究基地;四要加强多学科力量之间的密切合作,多做集成创新;五要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外基础研究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跟踪世界前沿。

第二,大学要重视提高应用研究水平。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用研究对于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仍很重要。

一流大学要在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推进原始创新;要鼓励、推动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一流大学要能够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成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第三,大学还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一流大学要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和科技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文化环境。

近年来,南京大学在科研上坚持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轨,应用研究与国家建设接轨的方针,得到了可观的发展。近年来南京大学被国际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曾连续7年位居中国大陆高校首位。闵乃本院士等5位教授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进入新世纪,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服务社会方面,南京大学成立了江苏发展研究院,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被4任省领导誉为“智囊团”和“思想库”。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一流大学一定要肩负起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