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诚信、奉献
王树国(以下简称王):我觉得内涵式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学文化的建设。我当了这些年的大学校长,越来越觉得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价值环境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思索,要做的工作还真是很多。我们高等教育经历了这一轮大发展,应该进入内涵提高的阶段。我们这些进入“985工程”的大学、进入“211工程”的大学不应该还停留在为了出几位院士、出多少成果、得了什么奖而沾沾自喜的阶段。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世界,反思一下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有什么差距。
过去我们在“硬”实力上与人家相比差距较大,要迎头赶上。现在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重要的是要在“软”实力方面多动些脑筋。们都知道牛津、剑桥、哈佛、斯坦福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出过很多名人,他们的毕业生当中出了那么多总统、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企业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杰出人才?是因为他们的名教授多?实验室设备好?经费充足?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看关键是大师成长的环境,是这些名校的传统、文化与信念,主张对于新的知识不懈的追求,自主发明创造,等等。这些学校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认为他们都看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比如诚信,比如奉献。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曾听人介绍,比较中美名牌大学,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研究生读书的目的。中国学生读研多数是为了谋生,读到博士仍有人是为了就业;美国学生读研是出于兴趣。现在看来说兴趣不够准确,应该说是为了追求,为了志趣,或是志向。
王:二者间主要是索取与奉献的差别。你所说的谋生或者就业,其实质还是谋取好的职位,看重的是收入、地位这些东西;而追求志趣就不同了,是通过对某个学科的毕生钻研来实现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贡献。“站在谋求人类福祉的前沿”。
记:这也和社会意识有关。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的价值,中国人仍然是看能否尽快谋得一份现成的好工作。在一些工业国家,人们对此的评判是走出校门后能否尽快自主创业。好的毕业生应该能尽快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
王:转变这种观念要从大学开始,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开始。从文化上、价值取向上引领社会本应是这些大学的重要义务之一。社会上总有人搞什么“名校排行榜”、“名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之类的东西。我们暂且不论他们根据什么搞这种排行,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充分的统计依据,就从价值取向上判断,也可以看出这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大学不要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你控制不了它就不要在意它,不要被这种东西所左右。
再有,作为大学校长,你要关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师生员工总体的价值取向。有个毕业生给我写信,说是上学四年一直都很受用,但是颁发学位仪式组织得不认真,不够庄重,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遗憾。
记:我曾在一所名牌大学看到过,授学位时有的男生穿着短裤、拖鞋就去了,从背后一看很不雅。
王:这封信给我的震动很大,于是我要求各院系,对于学位授予仪式要精心准备,提出要求。校领导都要到场,给自己的学生一位一位地履行仪式。要体现出大学人的价值观,体现出师生间、母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尊重、爱戴、祝愿等等情愫。
还有一次在威海分校开会。我看到会场在大白天拉着窗帘,开着灯。我马上招呼大家把窗帘打开,关上灯。大学在当地应该是首善之区,大学人的思维与行为必须践行先进文化。现在节能减排、珍惜资源已经是世界主流文化,你怎能毫无意识呢?听说威海分校现在特别注重校园的节能减排,人走灯灭。
哈工大的一位学生,由于自身是稀缺血型,所以医院遇到情况就打电话找他献血,他也是有求必应。在校几年下来共献血15000毫升,可他从来不和别人说起这事。还有马祖光教授,出国期间把补助都买成仪器资料带回来。对于这些高尚行为,当校长的都要了解,要在学校里大力弘扬,不能看成仅仅是思政部门的事。
大学必须保证培养质量,否则没有返修的余地
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您也有很多思考和见解。
王:我先说说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有一定条件保证,毕业生不像产品,出了瑕疵没有返修的余地。因此我们坚持师生比不能超过1∶12,尽管我们高校现行的拨款政策是按在校生规模计算。
记:我在和一些学者讨论研究生培养质量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即研究生必须是手工培养,而不能是批量生产。
王:本科生的培养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哈工大正在试行给本科生配导师。这是复合材料专业的杜院士开创的。从二年级开始,本科生也有机会随导师听一两次学术会议,有机会到导师的实验室里看看读研的师兄们正在从事的航天材料高端科研项目。从本科生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这对于培养一流人才很重要。我去欧洲有幸接触了丁肇中先生。丁先生给我介绍了他的治学路程。丁先生刚出国时考取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他自己并不喜欢,不擅长制图。他最想读的是实验物理。他找到物理学导师去问,答复是可以转专业,但几门关键课程的考试必须能打“A”。丁先生说自己就拼命干了半年,得了几个“A”,走上了毕生孜孜以求的治学之路。
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除了价值取向和操守外,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哈工大在硕士生的培养方面正在试行三种模式。这是依据硕士生们的发展要求而定的。硕士生在发展上一般有三种诉求,一是去企业,二是继续考研读博,三是献身事业,做大学问。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模式上有不同的侧重,有偏重于工程能力的,有偏重于学术能力的。因此我们的培养模式一是与企业联合培养。我们遴选了1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成校企联盟,要求对方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高端技术装备,有稳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科研课题。二是在校内培养,跟着导师做国家、部委的大课题。三是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你知道哪种最成功?第一种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最成功。
通过这种模式我们知道了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出乎我们的想象。选准课题后,我们的学生就进入他们的团队,进入岗位,很快就进入角色。有的还当了小组长,领取一份不薄的工资。学生们在企业里融入企业的运作,领会团队精神,感受企业文化,成长很快,给人以一下子长大成人的印象。他们在专业上的收获也很可观,校学术委员会对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是:总体水平不低于在校内跟着导师做大课题那部分同学。这些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了,他们也成为企业与学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