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美国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现状
美国第一所高等研究院也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 IAS)是1930年弗莱克斯纳创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聘请各个学科的第一流学者,只设少数终身教授职位,其他研究人员则是非固定的成员或访问学者。在这里没有特定的计划、任务,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一切听任学者们自己的想法。研究院主要负责向各位学者提供充分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起初,它借助普林斯顿大学深厚的数学研究基础,后来又发展了物理、历史、生物等学科领域。目前高等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拥有数学、自然科、历史(含人文研究)、社会科学四个学部、27 位终身教授和近200位研究人员(包括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 、资产超过7.69亿美元、以及八座办公大楼和一个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机构。①它拥有超过21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48位菲尔兹奖章获得者中有34位也(曾) 是其教授和成员,还有更多的沃尔夫奖和麦克阿瑟奖的得主(曾)是该研究院的教授和成员。② 自成立至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家高等研究院是1954年由福特基金会拨款,在斯坦福大学成立的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跟斯坦福时分时合。这个中心的研究学科,主要是人文社会学科以及从这些学科分出去的法学、管理学等。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也包含人文科学和数学,强调跨学科研究。他们组织团队,有计划地研究一些经世济用的课题。研究到一定阶段后,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举办工作坊,共享研究成果,以期引发更多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探测、考察和研究。
第三家高等研究院是1978年成立的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它是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设立的,得到美伦基金会等单位的资助。美国的国家人文基金由联邦政府每年拨款作为母金,设立之后,则成了独立的基金会,由学术界管理。国家人文中心的研究员都带着研究课题,来中心完成自己的一部著作。他们的前任主任康纳(Robert Connor)说,中心是一个平台,人文学者们在这里彼此相互激发,也相互复核,这里是提供彼此挹注的精神资源。
美国的以上三家高等研究院,它们很有成就,又各有特色。它们本身就代表了几种不同的高等研究院形态。
(二)美国高等研究院的特点
美国上述三家高等研究院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追求学术卓越的价值理念,以纯理论研究为唯一目的,不带有功利性动机。③它要求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大,研究者都要保持客观的态度。(2)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它的特定活动取决于某个人和某个小组。它强调重要的不是学科,而是人。高等研究院创始人弗莱克斯纳曾指出"研究所不必拥有一个特定领域的所有学科,它很容易动员起来,也很容易遭到解散。"④ 因此,它们都注重对学术"大师"和"伟人"的追求。(3) 规模小,拥有少数"大师"级学者。弗莱克斯纳认为一所研究机构不在乎拥有多少研究人员,而在乎是否拥有"伟人"。 (4)它们多是独立或半独立的研究实体,以某种方式与大学保持密切地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相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
二、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建设高等研究院的必要性
在当今中国, 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个高、精、尖的纯理论研究机构,高等研究院对提升国家的总体创新水平, 进而推动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杨家福教授曾提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比尔盖茨和任天堂,也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和经济没有关系的基础研究,它们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⑤ 通过高等研究院这样一个科研学术交流的平台,便于汇集一流的科研大师和学者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并且,通过不断地开展国际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最先进的、创新性的成果。从而,为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等研究院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现状
1997年建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所高等研究机构。它借鉴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经验,中心强调'为学问而学问'的宗旨,与海外的相关学术机构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积极推动基础科学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心积极延揽国内外科学英才,为研究人员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物质待遇。
2005年5月,南京大学创建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它是中国大陆第二家高等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大陆高校首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旨在实施该校"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搭建超越院系界限的校级文科平台,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推进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形成一个独特的文科科研"特区"。
06年至今,我国大陆地区陆续又有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7所学校建立了高等研究院,另外,我国于2008年4月5日在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研究院。港台地区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4所高校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即两年内我国成立了12家高等研究院。
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在数量上短期内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这些高等研究院以人文、社科类居多,其宗旨多为实现学科间的交流与对话;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实现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培养培养具有强盛的学术创造力、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宽广的学术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2、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纯理论基础研究的长效性、非功利性使我们很难对陆续成立的各所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但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较高的人、财、物来支撑。我国当前高等研究院在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首先,价值理念上,作为一个纯理论的高、精、尖的研究机构,他应该以纯理论的基础研究为根本职能,注重追求学术的卓越。当前我国成立的各高等研究院有很多在成立之初就设置了研究生及博士生课程,招收硕士、博士生。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甚至招收本硕连读实验班,用于培养跨学科研究型人才。而这些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哈罗德·铂金曾说过:"如果社会不能从原有机构中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他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⑥高等研究院如不能坚持其独特的理念和价值,也会面临被其他组织取代的可能。
其次,资金的制约,作为一个高级科研机构,他首先要具备一流的大师、一流的设备、宽松自由的环境。它需要为学者一定时期内的毫无经济价值的研究创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但这些条件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美国的高等研究院一般通过捐助资金得以成立,由各种基金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关于高等研究院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多是采取依托原有大学、政府教育基金为主要资金来源方式,社会捐助只是一小部分。⑦政府教育基金很难满足数量上快速增长的高等研究院的良性运转。
其三,研究实体的确立,因为研究经费的不足,我国所建立的高等研究院多是半独立的研究实体,隶属于高校中的一个机构,由高校进行组织建设。并且,很多高等研究院承担了人才培养的职能,甚至大多研究院的常驻科学家都是在大学里任教的教授。与大学中的院系组织没有实质的区别。这既会造成机构的重置,更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另外,学术大师的有限性,作为一流的学者,他们属于一个精英群体。这样的群体规模是有限的,即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学者的精力又是有限的,这样的资源很难分配于陆续成立的多所高等研究院。在我国高等研究院内部的常驻教授多是原有所依托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大师级的学者专家只能作为共享资源与国外科研所形成一种虚拟合作方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大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高等研究院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开展高等研究院建设的建议
我国在全球经济、政治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选择了创新发展的道路,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及有效运作必将会提升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全人类科学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借鉴美国高等研究院的成功模式,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做到远展望、大投资、深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研究院。具体建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价值理念上,为学者创设宽松的环境,坚持以追求卓越为基本的理念。虽然全世界仿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研究机构不少,但鲜有如此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78年来一直坚持追求学术卓越;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唯一功能;坚持非学术"大师"不聘的原则;坚持小而精的组织特点。当前我国高等研究院对学术研究价值理念重视的不够,且盲目追求数量的做法使我们很难坚守住学术卓越的理念:有限的精英群体不可能支撑起如此数量众多的高等研究院的学术"大师"的需求;主办方也不可能长期筹集充足的经费不断为学者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空间及优越的物质条件支持其纯理论基础研究。因此,为保证我国的高等研究院对追求卓越理念的坚守应该限制高等研究院建设数量,明确其目标与职能。
(二)组织方式上,综合美国高等研究院的特点及我国现实状况,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可以选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组织方式,即与某些个大学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依托原有大学的优势学科以弥补学科的局限性和人员不足,同时注意它与大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另外,可以参考借鉴德国1978年成立的柏林高等学术院,即各个组成单位不是集中摆在一起,而是把某个所挂在某个大学,研究所只是一个虚设的名称,其总部相当于中科院的本部。这样一个研究单位是由国家拨款设立基金、独立运作,分给他的预算属于他自己支配⑧。即高等研究院可以独立自主,但必须与某些大学挂钩,是一种半独立性的组织。
(三)学科设置上,可以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模式,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历史,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去发现,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使高等研究院真正成为"把不同知识分支带到一起使其相互接触并相互协调组织的地方"⑨。因此我们成立的国家级高等研究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四)大师选聘上,高等研究院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要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大师,关注国际前沿,使研究工作不断与国际水准接近。并在大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科研工作,使我们的高级专家有机会与全球高级别的科学思想进行对话,逐步实现超越与领先。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小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推动全人类科学发展。但美国高等研究院的发展及特点告诉我们,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耗资巨大的工程。它并非个别大学、研究所可以承担的。当前某些大学创办的高等研究院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各举办主体应该理性地思考维持高等研究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政府应该采用一定的政策措施对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做出更合理、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使高等研究院更好地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张花 张会杰 吴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