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数量的要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上大学的欲望。但短时期的迅速扩张,也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困难和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对高校而言,有复杂的外部条件,也有诸多的内在因素,尽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对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来说,却是通过诸多的课程教学来实施的。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础性工作。
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名称、内容和时间安排,各种课程间的关系,课程内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考试,以及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等。最初的高等学校,其功能仅仅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实现这一功能就是靠课程知识传授,课程建设是当时的主要教学活动,因此可以说课程是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高等学校的功能逐步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从学术和人才培养的角度讲,现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由课程、学科(研究生)、专业密切结合的有机体来实现的,学校通过组织管理这一有机体,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如果把高校比作一个人,那么课程就是细胞,学科专业就是皮肤、肌肉、神经、手、足、心脏等组织和功能器官。各种功能不同的细胞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组织和器官。只有所有细胞都正常,才能有健全的组织和器官,才会有健康的人。如果细胞出现病变,日积月累,就会破坏组织,影响器官,最终影响人的健康。同样,只有课程质量高,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果课程质量差,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就会产生连锁发应、恶性循环,课程质量差→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功能衰退或丧失→学校不复存在。由此可见,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构成学科、组装专业的第一要素,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就是要保持课程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巩固学科、优化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属性,多种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离开课程建设的基础,违背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课程的组织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要求必须加强课程的组织建设。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长期任务,决定了课程建设具有延续性的特点。科学发展永无止境,课程内容的更新不会停止,课程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成果也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课程建设不是短期行为。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科学组合,形成团队,才能保证课程建设代代相传,课程活力生生不息。只有加强课程的组织建设,保持课程团队的延续和稳定,做好“传、帮、带”,才能保障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建设的现状要求必须加强课程的组织建设。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出现了“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现象,部分课程和教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师资力量分散,课程建设标准、任务及目标难以统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课程建设,不利于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课程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必须加强组织建设,整合同一类课程为课程组,为课程建设搭建协作平台,提供组织保障。
课程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水平较高的领衔人物。课程建设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单枪匹马搞不好课程建设。必须整合教学资源,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或教学团队,形成整体优势。课程建设水平取决于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数量、水平和团队有效的工作机制,关键是必须要有一个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领衔人物,来协调、组织、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使团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施质量监控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必须认识到课程建设的复杂性。从功能上分,课程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性质上分有必修课、选修课;从类型上分,有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从学术上分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等。课程建设的特点又是集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系统性、持久性、经常性于一体,涵盖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等诸多内容。课程种类繁多,建设内容宽泛,建设特点多样,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带来了困难。
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方法。评价指标要有共性,能适用于多种课程;评价标准要直观明了,便于掌握;评价方式要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评价方法要科学规范,便于推广。课程建设标准是课程建设的尺度和砝码,是教师做好课程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加强评价标准的研究。尽管课程种类繁多,但课程的共性特征都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试、教学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教研教改、教学方法和手段、自我监控等,可以在这些方面制定具体和明确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应当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表达与技巧、学生接受程度等。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应当包括考试命题、试题保密、考试组织、监考水平、考试纪律、试卷评阅、成绩统计、试题分析等规范标准。同时,评价标准应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必须要有客观的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制定人事政策并有效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应强化考试工作。考试是检验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试题类型、范围、深度、广度、难度及考核技巧、评分标准、学生考试成绩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和学院要加强对这些评价指标和结果的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教师要重视评价结果,主动总结、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努力解决。
四、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教授参与课程建设的约束机制。课程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制定相应政策,保证高水平教师投入课程建设。教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精英,理应参与课程建设。目前,高等学校存在着“教授不屑上课”、“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的奇怪现象。必须制定政策,督促教授参与课程建设。同时调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通过职务评聘杠杆强化课程建设工作。
建立激励机制必须增强紧迫感。目前,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仍然是脆弱的。全心全意搞教学,切切实实抓课程建设,对部分教师来说仍无足够的吸引力。教师调停课现象仍然存在;牺牲学生利益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备课不认真的现象仍然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仍然存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明确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课程建设工作仍需要精心呵护,大力支持和扶持。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优秀教材评选,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评审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部又启动了新的“质量工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重要内容。现在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仅有两门,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强机制建设,使教师投入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五、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第一人,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在高等学校,只会搞科研、写科研论文,不能称其为教师。好的教师要认真教课,要得到学生的好评,要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和做法,要有自己编写的高水平教材,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案,要有反映自己教学艺术的高水平教研论文,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是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课程建设成果也是学术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更重要的学术水平。要努力营造“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的氛围,使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基础课教师要把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的组织和鲜活的讲解,使学生便于理解、消化和吸收,增强思维能力,打好理论功底。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只有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强,教学学术水平高,才能将学校的课程建设好,才能夯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陈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