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中国教育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

发布日期:2009-10-21     文章来源:    点击:

要想追赶世界科学前沿,“三新”就像是体育中的田径项目,是最本源的动力。要培养科研中的“田径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我所说的“娃娃”,指的就是本科教育。近10年来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逐渐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这都是好事,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坚持必要的精英教育。只有这样,“三新”才有希望,“李四光”才会越来越多。

◆ 名家建议

昔日“神童”、今日微软“少帅”张亚勤:

培养“思想的领导者”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23岁获得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100 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这位风云一时的神童科学家,现在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目前张亚勤正是“四十不惑”。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促使我对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有了更多的思索。一是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是温总理《百年大计 教师为本》的讲话。这篇讲话我读得很仔细,敬佩总理的直率和坦诚。

温总理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培养 “杰出人才”。我认为,要缩短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的差距,必须培养具有全球化背景的领军人物,培养“思想的领导者”。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有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这是最根本的。很多教师和父母在指导孩子选择专业方向时,看着它的就业机会和未来薪资,殊不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应让孩子充分遵循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来。设定教育理想的时候,必须去功利化,而探索真理、为科学献身,是一种根本的精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比如高锟教授,他研究光纤时,没想过会得诺贝尔奖,也没想过申请专利,完全是按自己的兴趣作研究。

第二,要建立激励新思维的机制。现在教育体制有点像流水线,通过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消磨了孩子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性。这非常可惜。而名目繁多的竞赛也让孩子为了获奖去学习,这对成长并无太多益处。同时,官本位和行政化把学校变成了政府部门。学校应该是学术至上、学生至上、教授至上。

第三,要有开放的视野和长远的心态。目前,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存在着浮躁的心态,这是成长中的烦恼。我们需要沉静自己的心,对未来的发展和战略做深入思考并踏实地付诸实践。当然,还要有开放的心态。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合作的创新,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现在我们在创新方面有两个极端化现象:一是“山寨文化”,只模仿,不创新;另一种是什么都要自己从头做起,不善于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两种现象都应避免。现代科技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