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大学本质及其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9-10-14     文章来源:    点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尤其是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理念的提出, 大学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问题成了一个全民关心的问题, 也是一个关乎国家强盛与民族前途的课题。本文根据知识的传播与生产过程来探究大学的本质, 在基础之上, 进一步探讨大学的发展与管理。

一、大学的本质

( 一) 学习的定义。关于“学习”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有关注学习结果的行为主义定义; 有关注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定义等。我们认为, 学习必然伴随着知识的转移, 伴随着学习者的知识增长。因此,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转移的过程。

( 二) 学校内外学习成本的比较。学校之外的学习,学习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 不断地错, 逐步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需要了解那些学习内容可以达成学习目标; 需要寻找相应的学习资源; 需要付出时间和其它成本去换取学习资料; 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智力成本寻求各种学习支持; 需要通过实践或其它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智力成本。学校中的学习, 其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 学习的各种支持条件, 往往由知识更加丰富的教师来帮助学习者完成; 寻找资料的部分成本和对知识进行检验的成本可以得到很大的节约, 所以, 学校的学习较自发的、无组织的校外学习成本更低, 效果更好。

( 三) 大学本质。我们认为, 如果将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转移或者知识的配置的话, 那么学校教育是对知识配置过程中的学习成本的节约。对学习成本或者知识转移成本的节约也就成为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低成本知识传授是导致大学产生的原因之一, 大学创造知识的功能又为其传授知识提供了源泉。知识存在一个创造、传播、再创造的周期过程。相对于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造更为重要。其所需要的社会成本会更高, 比如需要有更有天份的人才来完成。在学校产生以前, 知识创造速度是缓慢的, 方式是自发的, 尽管存在少数对未知领域感兴趣而具有天分的人才从事着知识创造工作, 但是不存在职业的知识创造工作者。学校, 特别是大学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知识创造的组织, 拥有大量的职业知识创造者,其天然责任就是创造知识。为了更好表述对于学校的理解, 我们可将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比分析。首先, 企业需要确定的投入, 产出为确定的产品; 大学的投入为确定的而产出不确定的新知识。学校产出的不明确性决定了大学与企业的根本区别, 即大学只能是一项公共事业, 是非盈利的一种组织。如果没有创造知识, 大学的知识传授也将无法持续进行。所以大学具有创造知识的本质属性。

知识的终极目标是应用于实践。知识传授表明知识是运动的; 知识创造表明知识是发展的。无论是运动的知识还是发展的知识, 都必须经由实践来检验。比如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试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来检验, 创造的新知识更需经过实践检验, 这样的知识才可以重新进行传授,进入流动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作为人类社会最为活跃的组织, 大学需要直接参与知识的应用, 并在应用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其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从知识转移过程来看, 大学的三个本质特征是: 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体现在大学的功能上就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 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就应该落实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如何有效地进行创造知识, 如何将其所拥有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明确了大学的知识本质以后, 我们将从知识的静态分布模式与知识的动态循环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大学的管理理念。

二、知识的静态分布模式及其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一)知识的静态分布模式

每一个人都有其独有的知识构成, 这就是知识域; 又有他独有的关于这个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就是问题域; 剩下的就是漫无边界的未知域了。如果两个人相互比较, 谁的知识更多的话, 首先需要比较知识域, 然后更重要的是比较问题域, 问题域的大小也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征,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问题往往源于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即一个人知道的越多, 则其产生的问题就可能更多。一般来说, 教师的知识域需要大于等于学生的问题域与知识域的总和。

(二)知识的静态分布模式对于高校管理的启示

知识静态分布对于大学的教学管理的启示, 主要体现在对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和对教师、科研人员的管理特色上。

本科生应该注重知识域的扩展。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域的理想边界应该是其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的知识域边界, 亦即该生毕业院校专业教师的知识域边界。因为教师的知识域是确定的知识, 是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 所以, 本科生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这就是企事业单位把毕业生毕业的院校作为招收员工的一个指标的重要原因。相应地, 大学的发展应重视引进并依靠高质量的教师, 同时应注重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保证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硕士生的教学应侧重从问题域开始, 培养其能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得出答案, 即在导师的指导下扩展其知识域, 发现问题, 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扩展知识域, 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样就会进一步拓展问题域。这个阶段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 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应指向未知域, 让其能对未知域提出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从而大幅度地扩展其问题域和知识域。该阶段的教学应该给与博士生宽松的研究环境, 鼓励他们在未知领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扩展知识版图。

对于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管理而言, 一所大学的知识版图取决于其所有教师和研究生的知识版图。教师及研究生对一所大学知识版图的影响, 往往取决于知识域和问题域的最大值。但一所大学的知识域和问题域的最大值扩充与提升, 需要整个组织水平的提高, 即学校应从制度上鼓励并保证大学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应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 有知识管理能力。

三、知识的动态循环特征及其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一)知识的动态循环特征

知识管理是以提高整个组织知识创新和交流的效率为目的。大学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传授、创造与实践, 实际上也就是知识的流动与创新。所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是大学本质决定的。

按照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根据其可表述性, 可分为两种类型: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那些难于规范化的、难于传授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即是隐性知识; 那些容易规范化的、易于表示的知识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每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冰山一角, 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人脑之中。

知识的存在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并螺旋上升的过程, 即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可以互相转化。个人的隐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传递,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也可以相互转化, 在这种知识的运动过程之中, 新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

(二)知识的动态循环特征

大学管理的启示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 可分为四个阶段。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等形式得以传递。师生之间就存在共享隐性知识的方式。在此过程中, 教师结合教育学及心理学原理,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 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理念, 增强教学效果, 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是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述的、别人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体进行传播, 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步骤。大学应该鼓励并促成教师撰写工作论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形式, 特别是利用现代多媒体与网络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并扩大影响。

组合(combination)。组合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研究人员撰写论文就是在占有大量资料(显性知识)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提升的结果, 是一个知识组合的过程。学校应该为教师及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持, 比如提供资料、社会调查及实验条件等。

内化(internalization)。内化意味着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学校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学校中的成员接受了新知识后, 将其用到学习和研究中去, 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协作学习是实现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是学校提升整个学校知识能力的必由之路。(朱汉洪, 上海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