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校学生评教的逆向选择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0-04-06     文章来源:    点击: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的行为。学生评教一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指标。经学生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后,依据每项指标所对应的不同权重求出其加权平均值,得出的结果便是教师的评教分数。虽然目前教育界对学生评教工作还有一些争论,但是目前在我国各类学校,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采用。应该说学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评教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学管理者对学生评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也要有充分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使得学生评教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评教过程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的原则失灵,出现了优质产品被淘汰出市场,而劣质产品则被保留在市场中的一种不健康状况。这种状况之所以会产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在学生评教的体系中,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教师作为评教的对象,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作为组织者,期望通过学生评教甄别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但由于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也会出现逆向选择的不利结果,导致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反而可能被评为较低的分数,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假定有两位老师,一位兢兢业业,知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另一位教学水平一般,但对学生要求宽松,考试基本上全能通过。在学生评教时,对学生要求宽松的老师往往得到的评价要比要求严格的老师高,特别在高校,缺少了高考的压力,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课堂之外的辛勤付出对教师本人和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对称的信息。要求严格、责任心强的老师很清楚自己对学生的付出,他们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备课和批阅作业,但学生对这类劳动并不知晓,虽然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反应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但学生对分数的关注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很难理性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这位老师没有给我高分或者甚至给了我不及格,这就必然导致他对要求严格的老师给出较低的评价。学生评教的结果最终反馈到教师本人,对于要求严格的老师而言,知道了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学生的承认,难免对评教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产生怀疑,同时会产生挫折感,甚至于感情受到伤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他就会觉得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值得,最终会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最终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如此循环,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普遍下滑,这样就产生了逆向选择的不利结果,有悖于学生评教工作的初衷。

其次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学生作为个体,都会有偏好,有的学生喜欢文科,而有的则喜欢理科,具体到某门课程也一样,如果他喜欢,往往会爱屋及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多,学习效果通常会较好,对该门课程的评教结果也会相对较好。在评教时,学生对教师的仪表、板书等可以进行直观的观察评价,但他们毕竟还处于学习初始阶段,缺少系统的教育学和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评教时往往更偏重于感性,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评教项目难以进行比较专业的评判。另外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其评教的态度对评教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表现为有些学生给上课不认真,考试走过场的教师打高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而以评教作为报复手段。当然还有学生认为学生评教不过是走过场,随便应付了事,所有这些情况在处理评教数据时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都会使得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那些评教结果较差的老师通常也难以对学生当中的这些信息进行客观分析,有些学校又对评教结果高度重视,导致教师不能对评教结果保持平常心,如前所述,评教的结果一旦产生了逆向选择,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评教结果,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在考试的时候没有不及格或者普遍给高分,那么分数就丧失了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功能,一部分学习认真的学生会觉得努力学和不认真学一个样,就可能导致他们放松对自己学业的要求。如此循环,将导致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对学生学习也产生了逆向选择的不良结果。

二、规避学生评教逆向选择的对策

一是加强师生交流,师生关系要和谐。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 后”和“90 后”,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崇尚独立自由民主,渴望被尊重,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严”字就可以解决。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教给他们书本的知识,在课余还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使得他们能够体会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苦心,真正做到不但教书还要育人。我们知道逆向选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只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达成目标上的一致,学生在评教时干扰因素就会减少,对教师做出的评价会相对客观,学生评教的效果就会相对更好。

二是评教标准的制定要科学。评教标准的制定做到科学有效,这是开展好学生评教工作的基础,对评教工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至关重要。首先,评教标准的制定应体现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承认,不同门类课程之间存在着差异。担任纯理论性课程的教师上课一般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一些社科类的课程教师上课趣味性比较强,易于吸收,因此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制定统一的评教标准。其次,评教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学生实际情况。如前所述,学生受学业水平限制,理论上很难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学生评教的标准应尽可能体现在学生能够直接观察感受到的项目上,如教学态度等方面。最后,评教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教师的育人功能。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挥教该在课余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成长,这样实际上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评教数据的处理要合理。学生评教得到的数据

应该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科学处理,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使之能够真实反馈教学信息。从数据的样本空间来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评教结果由于数据空间不同,不能简单的用数值大小的比较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新生年级和毕业班的年级相同的老师评教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比较评教结果时要保持样本空间的一致性。从数据的样本个体来看,要剔除那些明显不合理的数据。例如,按照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共5 个等级来评价老师,评教表共有涉及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20 个指标,如果出现全优或全不合格的个体,合理的推断就是提供该数据的学生对评教的态度不够端正,那么该数据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如果样本空间允许,比较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剔除那些明显失真的数据。

四是评教结果的处理要适当。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感受者,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的评教结果。但是由于在学生评教的过程中,参与双方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数据的处理很容易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采用学生打分的方式来评判教师教学的优劣。特别是学生评教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告诉我们,期望用准确的分数来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不现实的。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准确量化。因此学生的评教结果只能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参考,不能完全按评教结果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更不能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利益挂钩。理性的做法是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手段相结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推动学校、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