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自由、平等、和谐——浅谈对教师的人性管理

发布日期:2011-06-27     文章来源:    点击: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教育逐步趋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长效,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打造让学生、家长、社会放心满意的教师队伍是校长必须思考并全力以赴做好的头等大事。

作为办学学校的关键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师管理模式,确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改进教师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充分尊重,真诚信任,积极依靠,主动帮助和服务,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师,让教师时时处处都感到身心愉悦,这是教好书育好人办好学的前提。一、“变味”教师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一)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教师对自身职业低认同之间的矛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系于教师,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还很低。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声望认同感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做到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学识渊博、教书育人无疑是很困难的。教师职业尚未成为被社会和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

教师的权威形象与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调查统计发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十分严重。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犯有同样过错的学生,教师往往对学习好的学生批评惩罚得轻,而对学习差的学生批评惩罚得重。依法施教观念淡薄,个别教师存在打骂或惩罚学生严重。教师团结协作与教师之间激烈竞争的矛盾。教师和教师之间不能很好相互尊重和信任,不支持或不配合其他教师工作的现象在中小学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教师为了个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诸如评先进、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晋升职称、提拔干部等,而诋毁其他教师的人格、声誉、劳动业绩;有的甚至认为教师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没有任何现实背景和条件。调查显示:20.6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间的关系只是以竞争为主,互相支持与合作的空间范围很小。家长渴望与教师沟通和教师无暇与家长交流之间的矛盾。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和渴望教师给予孩子照顾的倾向日趋明显,而教师因为教学负担重,管理的学生多,往往无暇与家长及时交流和沟通,因此形成了很多无形的隔阂,拉大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社会对教育的高要求、高关注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是:独身子女多,留守孩子多,民工子女多,孩子难教难管;安全压力大,质量要求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工作之余不遗余力;社会关注教师的行为细节,关注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苛责之声多过赞誉。

于是,繁重的工作、入不敷出的工资、过度透支的精力、体弱多病的身体、永远也高兴不起来的心情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觉不到从教的幸福和快乐,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甚而至于造成教师心理和行为的过度失衡。凡此种种,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教师个人主观层面的,也有学校管理层面的,更有社会分配不公等深层次原因。

(二)“变味”的教师管理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活动。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为事务、为学生的考分、为评比、为获奖而操劳,鲜有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从而使本应充满人性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教学工作变成了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抑、遮蔽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性遭到漠视,教师的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被抹杀,人被物化了。于是对教师的要求千篇一律,管理过程也变得高度程式化,教师内心的体验、情感、个性、人格的发展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要办好教育,首先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优秀的校长,就要像媒人一样,使教师“爱”上学校。

为此,我们的教师管理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把管理的精力放在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求上,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要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校长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使之逐渐变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一)创设一定“自由度” 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具有非限制性,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活动,都不是仅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不适宜以传统的“坐班制”来管理教师。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建立必要而又较为宽松的考勤制度、工作规则,给教师工作时间和心理空间以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二)创造公平平等的心理环境人尽管职务、学历、年龄、性格等方面有差异,但在价值和人格关系上,人是平等的。

所以管理者在评价人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注意这种积极性的稳定和发展,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在管理中,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及时肯定每位教师在工作上的点滴成绩,使管理者的激励行为在公平、合理的轨道上及时得到强化。同时,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工作建立稳定的上岗环境。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抹杀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断掉教师的炊粮,目的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保障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蓬勃爱心,不能营造一种人人自危,互相防备,弱肉强食的氛围。(三)营造心情舒畅的生态环境如果说把管理建立在教师需要的基础上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管理中营造心情舒畅的氛围则是保证教师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外部条件。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敬业精神氛围。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和环境,直接决定着教师个体的工作状态。反之,每个教师的工作状态又构筑着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

管理者要为教师工作营造具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营造教师创造自主的宽松环境,建立组织有序的培训环境,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要让教师工作有向心之心、自主之心、创新之心、自信之心。校长在教职工中要倡导“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确立“五种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能激发出教师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二是构建宽松和谐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发强烈,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重视学校的工作学习环境建设,对教师要多一些人文关怀,使之心情愉快的工作。管理者要为教师工作建立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环境、宽松评价环境、有积极心态的乐教环境,要让教师有愉快之心、舒适之心、快乐之心。校长应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思想解放,理念先进,教师应该个性鲜明,志趣高雅,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教师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学校领导不能以刻板的制度去苛求教师,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让教师“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体验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乐趣。只有尊重了教师的个体差异,也才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和学校特色办学。(四)打造平等沟通交流的和谐环境人际沟通主要有管理者与教师、学科教师间的沟通。学校管理者要常深入到教师中间,了解听取意见,发现教师中的所思所想、好人好事、困难疾苦,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沟通让广大教师知道管理者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使广大教师体会到管理者在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许多工作中的苦衷。同时,对教职工中不正确的意见、思想倾向要积极引导,不能迁就。

学科教师沟通是让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特点、困难及取得的成绩等,有利于消除教师由于学科、年级工作的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这样的沟通有利于教师在晋职、考核、评优时的期望值和实现值的平衡,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人际之间凝聚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总之,对教师管理,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人为本,认真分析、研究教师的心理特征和新特点,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态环境。要管理好教师,就要做到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管理上参与、情感上尊重。

只有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有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逐步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主动的作好自己本职工作。(作者系宜宾县高场中心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