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住宿制书院,毕竟是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上的调整和再造,由此引发的变化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不为过。
住宿书院制不仅需要外在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整个本科生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的改变。
解放观点:在南方科技大学“转正”后的第一届开学典礼上,校长朱清时宣布,致力于筹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南科大将采用书院式管理。无独有偶,这个新学年,上海大学在以往大类分班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住宿学院模式,将2012级本科新生班级建在各个宿舍楼里,以形成独特的楼宇文化。加上此前已在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方面有多年实践的复旦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内地高校各种以 “书院”为依托的教改尝试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您如何看待这股 “书院热”?
熊庆年: “书院”式管理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热起来,有其必然性。首先,中国书院的传统与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其次,推进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这项改革不断从理想落到实践,越来越多人感到,如果没有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形态,高等教育很难与当前愈演愈烈的 “实用主义、专业主义至上”抗衡。从这样一个大环境看,就比较好理解住宿书院式管理指向的核心问题:为高教改革寻求更匹配的组织管理架构提供新的抓手。当然,更准确来说,它只是众多改革载体中的一个。
解放观点:在阐述自身对于 “书院”的功能定位时,各高校的认识似乎略有不同。
熊庆年:在理解书院制的具体内涵上,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模式、以哈佛耶鲁为代表的美国模式,以及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形式的 “书院”经常被提及。
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但各学院各有渊源、是独立的法人。不仅有独立的财政来源、校舍、导师,独立招生、独立经营,而且它们各自拥有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仪式、准则和信条,有各具特色的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在导师的建议下选修不同系科的课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学院,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开拓知识视野。而生活的自我管理和丰富的社团活动,有益于养成学生的社会认知和领导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制是学院的精华。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路人,而不仅仅是学业的指导者。比如在剑桥三一学院,有160多位导师和600多名本科生毗邻而居。这些导师大多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以教本科生、和本科生生活在一起为荣。
此后,哈佛和耶鲁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学,借鉴了英国学院的模式,当然进行了美国式的改造。他们采取的管理模式是相对独立,学院并非独立法人,财政全部或部分靠大学拨款。不仅在组织上与大学本体更加一体化,在教学上也与大学的学术活动融为一体。美国的文理学院和一些大学的本科生院或多或少都受了这种模式的影响。东亚文化圈中也有效仿学院模式的大学,像二战以后日本大学的教养学部,多少有美国学院模式的影子。
至于中国传统书院,从唐末至清末,它对中国古代知识精英的培育、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印书藏书机构的结合,自治程度较高,提倡自主研讨,重视讲明义理的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学生自修,讲求学问精进与德操修养,且师生共处,学生互助,关系融洽。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精神象征,更传承着古老中国悠久厚实的文化智慧。往高一点说,书院是关于知识,关于育人,关于寻求并安放整个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归属。 1905年取消科举,书院也一并遭废,胡适就深为惋惜。香港中文大学在创办时,就力图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兼采西方的学院制与中国的书院制,构架了独特的书院体制。
解放观点:由此引发的讨论是:中国的大学书院究竟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熊庆年:这三个坐标各有其历史渊源,并经历了一系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流变与调整,若能结合中国当下实际有所创新,相信有可能突破大学改革的瓶颈。从长远来讲,有益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当然,一旦推行住宿制书院,毕竟是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上的调整和再造,由此引发的变化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不为过。因而自试行伊始,必须慎重再慎重,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做法给师生、大学管理方带来的影响和压力。
解放观点:如何理解您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熊庆年:我们过去大学的组织形态是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什么事情都由专业院系管着。比如选课,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是确定的,选择余地很小,学生不用太费力就能解决。而一旦脱离了专业院系,进到宽口径或者不分专业的住宿制书院,实施通识教育下的学生选课就会遇到麻烦。
此前通识教育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各校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选课 “麦当劳化”现象。由于一下子选择的可能性很多,加上培养计划、修读要求结构较为复杂,各种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要求不一,很多习惯了填鸭式中学教育的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有的学生功利化地选好考的课、容易的课、好玩的课。这就需要学校配套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
事实上,实行住宿书院制牵涉的问题还有很多。最深层次、最本质的问题,是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就更需要通过组织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来适应。
解放观点:可否试举一例,解释一下实行住宿书院制以后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变化?
熊庆年:比如,构建师生共同体无疑是书院建设的灵魂。但由于各种现实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分散居住在城市各个角落。若苛求教师将大量个人时间和精力贡献于本科生指导和第二课堂的组织,不仅不够人性化,也不现实。
与此同时,住宿制书院从哪里去组织、动员一批资深学者,来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且视野开阔、志在长远的修习计划?最理想的导师,除了要对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架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知识素养修习规律有深刻认知,最好还能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对时代脉搏亦有深入思考和把握。即便有不少老师有心耕耘这份事业,恐怕也会力不从心。毕竟在现有体制下,他们都面临沉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而,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人力资源组织和使用形态,创新导师体制和机制,有效激励教师从事导师工作。
住宿书院制不仅需要外在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整个本科生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的改变。只有扎实推进和深耕细作,才可能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真正造福于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