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学习十八大报告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文本对比分析,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相关论述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的结构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六次党代会报告都将教育和科技安排在同一部分予以论述。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则将教育和科技放在报告的不同部分分别予以论述。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相关论述的结构安排中,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教育、科技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相关功能的认识演变。
简而言之,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都把教育和科技放在经济发展部分进行论述,十五大报告则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部分都有论述,十六大报告只在文化建设部分进行论述。而在最近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中,都将教育问题纳入社会建设,而将科技问题纳入经济建设。总体上,对科技问题更多地强调其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关系,这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是相一致的,也与当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对教育问题的处理则变化比较大,最近两次党代会报告都将教育问题主要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予以论述,体现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的转变。
具体而言,在十二大报告中,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中特别提到:“通观全局,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并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科技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十三大报告在报告的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中首先提到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用三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十四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的第四个标题为“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也用三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十五大报告的第五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第六个标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两段内容对科技和教育问题进行了论述,侧重论述科技。同时,在报告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又用一段专门论述了教育和科技问题,侧重论述教育。应该说,十五大报告是对教育和科技问题论述比较全面的一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直面现实中存在的科教分割的体制难题。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第四个标题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用一段内容进行了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是除十二大报告外,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论述篇幅最短的一次。
从十七大报告开始,教育和科技分别放在报告的不同部分分别予以论述。十七大报告在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首先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标题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教育问题。在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首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用一段内容专门论述了科技问题。
十八大报告在报告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首先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题用一段内容论述了教育问题。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标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一段内容论述了科技问题。
二、关于教育问题相关论述的文本对比分析
(一)教育的地位和指导方针
除了十二大报告没有关于教育地位的表述外,其他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十三大报告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从十三大报告以来的相关用语可以看出,党中央一向重视教育的重要地位,而这种重视在十六大报告中达到了顶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的篇幅并不长。
同时,也强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最近四次党代会报告还特别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五大报告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发展目标
最近三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部分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部分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部分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可以看出,十八大报告没有延续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提法,但提出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
(三)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
党代会报告对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问题也一直很重视。十三大报告就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十四大报告也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十五大报告提出“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教育质量不高,达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痼疾。而开展“素质教育”举步维艰。25年前的十三大就提出“克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而事实上,这一“倾向”是愈演愈烈。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如何培养这些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显然与背后深刻复杂的体制、机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同时,素质教育又如何与教育公平相协调、素质教育是面向谁的素质教育,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是极为棘手的。
(四)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是时代的主题,党代会报告对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出了要求。十四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十五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还特别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些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宏观论述也必将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党代会报告多次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要求,但是和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教育体制改革远远滞后。历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改革部署并没有完全实现。例如:二十年过去了,十四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在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希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能够在未来得到大踏步的发展,从而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制度红利”。
(五)各级各类教育
除了十二大和十八大外,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对“教育结构”的重视。十三大报告的表述是“改善教育结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表述都是“优化教育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十八大报告没有直接提及教育结构的表述。
关于高等教育,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高等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十五大报告提出“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扩招和合并应该是对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落实。除了合并外,有关高校改革的举措并不多。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前文提到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目标与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关系。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予以配套。
关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历次党代会报告也都予以强调。除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都没有得到如此一贯的关注和重视。十二大报告提出“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十三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劳动者的“在职继续教育”。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成人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六)教师队伍
党代会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视。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十五大报告提出“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七)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投入体制的演变脉络,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视和策略的调整。十三大报告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十四大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十五大报告强调“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在4%目标实现后,十八大报告没有延续过去报告加大投入的表述,而是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十六大、十七大相关表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强调“重点”向弱势地区“倾斜”。此外,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到了学生资助,体现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还须关注的是,十七大报告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和“规范教育收费”这些重要的表述没有再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
(八)其他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次党代会报告还特别强调对知识分子的重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充分发挥我们自已的科技人员的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工作。”十四大报告关于教育和科技问题的论述一共有三段,其中,用一整段的篇幅来论述知识分子问题。强调“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论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如何,都欢迎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给予妥善安排,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 十五大报告也强调“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